钢琴结构浅说

编写 / 吴红江 马芮

 

第一编 平台钢琴

第二章 击弦机

 
 

第一节、击弦机的 发展对音乐流派变化的影响

 

图 1-8 :击弦机的发展

 

击弦机是钢琴机械运动的主体,也是造成其发声的主要部件。同时,靠击弦机“击”弦发声,是钢琴区别于拨弦古钢琴的本质特点。拨弦古钢琴是靠鸟羽翎管或皮制的拨子拨弦发声。击弦机的构造和弦槌的材质也是钢琴区别于击弦古钢琴的本质特点。击弦古钢琴是用楔形金属槌击弦发声,机械结构简单;而钢琴开始是用鹿皮革材料的弦槌击弦,且结构较为复杂。

大概在 14 世纪,乐器发明制造者就已经有了在弦槌敲击弦的乐器上安装一个键盘的想法。以上所说的古钢琴虽然有了键盘,但其声音纤细、单薄、缺乏层次感。

到了 17 世纪晚期,轻巧、纤细的声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开始希望扩大乐器的音域,突出其声音的强弱表现幅度,提高演奏技术技巧,达到更快的演奏速度,满足其对音乐表现的更大、更高要求。

1709 年至 1711 年之间,克里斯托夫里( Cristofori , [ 意 ] ),制造了第一台钢琴。他把它称之为“有弱强音变化的击弦古钢琴”。其外观很像击弦古钢琴,但实际上它与古钢琴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即:采用了不同的击弦机装置。他使用鹿皮革材料制成的弦槌,在弦槌上安装了擒纵(断联)装置,使弦槌可以在击弦后马上返回。由此,琴弦可以在被敲击后保持持续振动,使得钢琴的声音可以在某一时间内延长并逐渐消失,而不会出现“噎住”的声音。在十八世纪 20 年代 ,克里斯托夫里制作了约 20 台带有挡接木的,能够在断联之后“抓住”弦槌的钢琴。

从 1720 年的克里斯托夫里击弦机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运动,最终弦槌被弹起,从而敲击其上方的琴弦。

在之后的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了英国、德国为代表的两种迥异的制琴风格。他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击弦机的差异。德国钢琴以斯坦恩( Johann Andreas Stein, [ 德 ] , 1728-1792 )、史特莱希( Streicher,1761-1833 )、瓦尔特( Anton Walter )等为代表,使用“德式击弦机”,后被称作“维也纳式击弦机”。英国钢琴以布劳德伍德( Broadwood , [ 英 ] )为代表,使用“英式击弦机”,也由此确立了英国和维也纳音乐学校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传统。

德国钢琴比较轻巧,音色明亮、清透,适合快速弹奏。这一特点在斯坦恩钢琴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斯坦恩对克里斯托夫里的击弦机进行了改进,把弦槌尖背对琴键前端,“骑”在琴键而不是一个分离的档上。这样,弦槌可在琴键后端随琴键一同升起,从而产生了较浅、较轻、更灵敏的触感。这种击弦机被称作“德式击弦机”,后来被称作“维也纳式击弦机”。使用这种击弦机的钢琴能够弹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如果与管弦乐队协奏时,因为音色对比明显,所以琴声不会被埋没掉。

同时,布劳德伍德突出并发展了英国钢琴的特色,使用较重的弦,省略了中间的杠杆,使顶杆正对弦槌鼓轮,用调节螺丝来控制檎纵,使得弦槌击弦更加有力。这种琴的琴键有着较重、较深的触感,音色较为丰富,能够使旋律歌唱般地流动 , 但无法快速反复击键 , 所以很难快速演奏。

当时的作曲家,有的使用“维也纳式击弦机”的钢琴,有的使用“英国式击弦机”的钢琴,追求不同的音色和触键,创作了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使用“维也纳式击弦机”的莫扎特( W · A · Mozart,[ 奥 ]1756-1791 )和车尔尼 ( C · Czerny , [ 奥 ]1791 - 1857 ) ,使用“英国式击弦机”的克莱门蒂( M · Clementi,[ 意 ] , 1752 - 1832 )和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德 ]1770-1827) 。其中,虽然贝多芬一生中使用了大概 5 台以上的钢琴,但其大部分成熟作品、典型作品都是使用安装有英式击弦机的钢琴而创作。

克莱门蒂是洛可可时期向古典乐派时期过渡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贝多芬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在钢琴技巧训练方面贡献突出。

莫扎特大概从 1774 年至 1777 年间就开始专心于钢琴的演奏与作曲,而他使用的就是以上所提到的著名的斯坦恩钢琴。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早期受到意大利流畅样式的影响,中期取用了一些法国式华丽样式,晚年的维也纳时期,谱写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变奏曲、幻想曲、回旋曲和协奏曲等钢琴音乐。这些音乐要求产生玲珑剔透、清晰优雅的音色,而这种“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正好具备轻快的触键和利落又优美的琴声。这些敏锐的性能和爽朗的琴声,促使莫扎特塑造出典雅、清新的各式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见到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像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莫扎特自己也用“像油一样流动”来形容他的“歌唱而连贯的快板”。在“歌唱而连贯的快板”中,音符间既要有细微差异、有强弱区别,又要做到颗粒均匀、一气呵成。

比如:《土耳其进行曲》的升 f 小调部分,以第 32 小节到第 56 小节为开始的音型,就是“歌唱的快板”。

莫扎特《奏鸣曲 K.311 第一乐章》也是这样“歌唱的快板”的段落。

车尔尼虽然是贝多芬的学生,但他使用的是“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在他的练习曲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单手或双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出现,是为了练习手指的快速灵活性。如《车尔尼作品 599 》第 59 首,左手三十二分音符跑动练习。又如《车尔尼作品 849 》第 18 首,右手十六分音符跑动练习,《车尔尼作品 849 》第 30 首,双手十六分音符跑动练习。

克莱门蒂与贝多芬使用的都是英国钢琴。

克莱门蒂与莫扎特处于同一时代,但在作曲风格、手法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来自于使用钢琴的差异。 1781 年,二人的比赛在音乐史上写上了精彩的一笔。虽然莫扎特在创作、影响上更胜一筹,但克莱门蒂仍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至今,且对后世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克莱门蒂的作品中,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就少了很多,多是以双音的动机、六和弦的进行为主要特点。如克莱门蒂《小奏鸣曲》。

贝多芬继承了克莱门蒂的一些创作手法,从他早期的奏鸣曲中就可窥见一斑。比如:贝多芬在 1795 年创作的 钢琴奏鸣曲 Op.2-3 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都有些类似克莱门蒂的风格。而 Op.13 (“悲怆”)(创作于 1798 - 1799 年)、 Op.22 (创作于 1799 - 1800 年)等奏鸣曲中出现的双音的动机、六和弦的进行,八度音的主题,以及分解和弦八度音的伴奏等,也都继承自克莱门蒂。

贝多芬奏鸣曲中常见的歌唱、流动的旋律,富丽、连贯的声音,也只有用“英式击弦机”才能够演奏出。

但不论是使用“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还是使用“英式击弦机”钢琴,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和谐、优雅。这是因为击弦机的改进使演奏快速流畅的旋律成为了可能。而这一进步,使得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时期作曲家更注重旋律的作用,许多作品中水滴般的音符流淌而出,既富有逻辑,又均衡细致。

而后,英式击弦机得到了继续发展。法国艾拉德( Erard )保留了英式击弦机的布局,增加了弹簧、杠杆,双擒纵装置,使得弦槌击弦后弹回停至接近琴弦的一点。如 1821 年的艾拉德双擒纵击弦机。

但其杠杆和弹簧都太复杂,所以后来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钢琴制作师赫兹( Herz )最大限度地将其简化。 1860 年起,许多钢琴制作师都开始采用这一装置,慢慢演化为当今平台式钢琴击弦机的依据标准。
 

附:击弦机发展的历史事件

1716

Jean Marius 向巴黎皇家艺术院科学提交键盘和击弦机构的设计构想。

 

1721

Christoph Gottlieb 在德国德累斯顿向撒克逊宫廷提交键盘和击弦机构的设计构想。

施勒特尔 Schroeter (德)提出槌式击弦机设计方案。

 

1730

Fickert 在德国莱比锡刊登出售和键盘和击弦机的广告。

 

1760s

Pantalons 在德国制造键盘和击弦机。

 

1772

巴克斯 Americus Backers 研制了“英式 ” 平台钢琴,或称双打击钢琴(带擒纵装置)。

 

1780S

施泰因 Stein 德发明断联,使弦槌击弦动作更轻捷、触键更敏感。

 

1809

艾拉德 Erard 提出一种击弦机双滚子式半直进擒纵机构的复合击弦机。

 

1821

在法国 ,Erard 取得又一种击弦机双滚子式半直进擒纵机构的复合击弦机专利权。这种结构奠定了近代平台钢琴击弦动作的基础。

 

1826

亨利·佩普 Henry Pape 在巴黎取得用毛毡覆盖弦槌的专利。

 

1840

赫兹 Herz (美)对 Erard 的复震式击弦装置改进,成为现代标准的美国平台钢琴击弦机。

 

1885

布劳德伍德 Broadwood (英)于 18 世纪发明平台钢琴直接杠杆击弦机,在布氏钢琴上大约一直保留到 1885 年。

 

2000

澳大利亚的 Ron Overs 平台钢琴击弦机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 使钢琴在弹奏时的响应更迅速。

 

 
原载《中外乐器信息》2008年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