砝码,塞尺,直尺等一些测量工具是必备的。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测量方法。例如:
测量白键下沉深度要用直径不小于18mm,质量为200g的砝码,砝码中心距键前端23mm,使琴键下沉到底,用长度量具距键前端2mm处测量。
又如:测量琴键负荷要踩下延音踏瓣,使琴键完全脱离制音器的负载,用砝码检验。砝码中心距白键前端23mm处,距黑键前端18mm处,叠加水平放置在键面。下降负荷以弦槌轻微击弦为准,回升负荷以琴键回复到原高度为准。
此外,最基础的一些工艺思路一定要明确。比如此次国抽有的琴音板、肋木脱胶,从状况看,应该是在胶合的时候没有留出溢胶量。木质部件胶合时的工艺思路是一定要留有溢胶量,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胶合弦槌柄的时候要留有胶圈。

测力计 
激光测距仪 四、对钢琴音质、音量的要求
“国标”对音质的要求为:全音域内应均匀、连贯、无杂音;对音量的要求为:全音域内应均匀、应能表现不同的强弱音,层次应清楚。从此次“国抽”工作中由演奏家组成的主观鉴定专家组的鉴定情况开来,使琴声均匀、连贯而多层次应该是今后国产钢琴企业的工作重点。
如果琴声整体偏亮或偏暗,需要企业在主体结构或者弦槌材质方面有大的改动。如果仅仅是琴声不均匀、连贯的问题,则应该在装配、调整、整音具体工作方面加强技术投入。
比较容易被企业忽略的工作有排弦与弦槌修形。琴弦固有的刚性使其虽在张挂过程中因外力作用被拉抻,却仍在弦马、弦枕等处存在微小折弯。这些肉眼难以分辨的折弯导致同音弦组的琴弦不能同处同一平面。于是,弦槌击打同音弦组时无法同时完全接触全部琴弦,导致不同音之间产生音质差异。同时,不同处同一平面的同音弦组也使制音器音头无法完全发挥制音的作用,继而产生杂音。
检查确定弦面不平之后,就要进行排弦工作。根据琴弦折弯位置的不同分别采用滑拉和滑压的方式将弦面排水平。确定弦面水平之后,要重新检验弦槌槌冠击弦线毛毡是否平直。如果不平直,要用砂纸打磨平直。
弦面水平,槌冠毛毡平直,使钢琴音色统一有了物质上的基础。此时再酌情针刺即能使音质及音量均匀、连贯。
五、新增的测试项目
“国标”新增的测试项目主要有:音准稳定性,外壳涂饰,型式。
1、音准稳定性
“国标”规定:按5.5.1(条款)的要求对被测钢琴进行调律后,用符合GB/T3451-1982规定的音准仪,在规定的音域范围内分别对各音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在白键前端23mm处,黑键前端18mm处,用专用设备以一定的力度、频次连续击键10000次后,在10min~30min时限内,用上述的方法对各音再次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然后取同一音名前后两次测试音分的差值。
参看国家轻工业乐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相关要求可知,测试的范围为c1~b1,最大允许误差为10音分,允许超标数为≤2。
这里面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5.5.1“标准音”条款规定:以小字一组a音为表准音,应符合符合GB/T3451-1982的规定。小字一组a音的频率应在440Hz~447Hz范围之内。企业在设定标准音音高的时候,应考虑到静置期及温湿度变化趋势对于音准的影响。这既有利于在检测活动中体现企业产品的真正水平,又相对为售后服务减少了麻烦。
第二,“GB/T3451-1982”(即国标《标准调音频率》)规定了a1为标准音,同时也规定了:乐器制造厂应采用准确度在±1音分以内的调音装置。目前的中国,除了个别企业在调音工的岗位安排使用仪器,大多还在使用传统的音叉定音方式。音叉受温度影响较大,且容易磕损,加之调音人员素质参差,导致大多数企业的出厂产品的音准水平极不统一。相比较之下,使用音准仪调音的企业音准水平相对统一,给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带来了便利。有条件的企业应尽早在生产中使用音准仪调音。提请企业注意的是,无论是用音叉还是音准仪,都需要每年将调音装置送至国家轻工业乐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校正。
第三,“连续击键10000次”的测试条件。很多有一定规模的钢琴企业都会安装震奏机来促成产品磨合。震奏之后,企业往往注意的是钢琴键盘机械方面的变化,而忽略了对音准稳定性的关注。“连续击键10000次后,在10min~30min时限内,用上述的方法对各音再次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的规定不仅仅是对企业设计、装配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企业调律人员的技术检验。在企业人才流动率较高的当今,规范调律技术是企业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之一。
此外,“国标”对于音准稳定性的测试环境要求为:温度,15o~30o;相对湿度,45%~75%。这也是钢琴品质保障的较佳环境。在此提醒企业注意,在进行产品检验的时候要考虑到生产环境对于品质控制的影响。此外,经销商在销售的过程中也要对销售环境及入户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给产品营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震奏机
2、外壳涂饰
外壳涂饰的监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光泽度及平面度。要求分别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