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根田先生在《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序言中指出:……若以年平均投入 25 万台为基数计算,到 2050 年,我国钢琴社会拥有量约为 1500 万台。按最保守计算,届时,城市人口 4 亿,家庭户数为 1.3 亿个(每户 3 人),钢琴家庭占有率仅 8% 强,(远远低于日本现时钢琴家庭占有率的 28% ),约需钢琴调律师 5 万人。而我国现仅有钢琴调律师 3000~4000 人,且绝大多数未受过正规的培训和教育。由此可见,扩大钢琴调律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培训任务的艰巨性……

这一论点让我们重新审视目前钢琴调律教育的现状。

 
 

北京钢琴调律教育大致现状 2

吴 红 江

 
 

III 、硬件设施

北京钢琴调律教育的设施可谓从无到有、从简到专。

1 、 教学硬件

1991 年,北京市盲人学校仅仅依靠李任炜老师的一个想法,就创办了钢琴调律职业高中。当初不光是教材奇缺,连教学用的钢琴、零部件也是李老师多方筹措的。

到了 1998 年,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钢琴调律专业开办之初即设有专业指导委员会,不光课程设置系统化,教学实习用琴房及钢琴的安排也很充足。

新近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更大。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前身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有良好的设施基础,有 60 余间琴房、 60 余架钢琴。开设此专业时,该学院依靠市教委政府采购部及市残联教育就业部的 40 万元拨款进行专业设备采购,并对琴房进行了改建,建成专业实训室两间,里面布置有三角钢琴、立式钢琴、大型工作台、众多专业工具,以及投影等教学设施,便于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演示。

已开办专业的各院校也在追加投入,以提高硬件水平。以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钢琴调律专业在 2000 年被教育部评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为此教育部每年拨款 20 万支持教学活动,与此对应的是该学院校方每年对该专业进行同样数目的教学投入拨款。

可以说,北京的钢琴调律教育正向高投入、设备专业化方向发展。

 

表 2 :部分院校调律教学实习用房及实习用琴大致状况

院 校 简 称

星海培训

劲松职高

盲校

联大特教

现代音乐

歌剧舞剧

轻职院

中国院

专业实训室(间)

——

3

1

2

——

1

1

1

专业实习室(间)

14

7

4

52

3

5

31

2*

实习用琴 UP (架)

14

7

6

52

4

5

36

2

实习用琴 GP (架)

——

——

2

1

——

——

2

——

注:中国音乐学院协调学生上调律课的时间,按 5 人 / 架的比例安排实习室。

 

 

2 、教 具

各院校在教具使用方面也在向高专业化靠拢。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好几所院校都在使用音准仪辅助教学。这说明北京的钢琴调律教育在调律教学上已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调准”,而是开始考虑让学生接触“音准曲线”这一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

表 3 :部分院校所使用的音准仪

 

盲 校

联 大 特 教

轻 职 院

中 国 院

音准仪型号、

音准仪数量

YAMAHA- PT100 × 1*

TLA- CTS-32-L × 1

TLA- CTS-5-PE × 1

YAMAHA-PT100 × 1

SEIKO ST-747 × 10

NODE

CHROMATIC- 7050 × 1

音准仪简介:

TLA-CTS-5-PE 、 NODE CHROMATIC- 7050、 SEIKO ST-747:不能对全音域(27.5Hz-4185.6Hz)进行测试,无法进行音准曲线分析。

YAMAHA- PT100:全音域测试仪器,可以根据仪器所设置的(YAMAHA钢琴)型号,进行音准曲线对比、分析。

TLA- CTS-32-L:全音域测试仪器,可以连接电脑进行音准曲线分析。

注:× 1 = 1 台;× 10 = 10 台。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还根据学生的特点,专门从德国购进 Renner 立式及三角钢琴击弦机模型,以便开展触摸式教学。他们从德国购进的专业调整、修理工具中很大一部分尤其适于盲人使用。学校还将按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仿制工具,这也从侧面支持了学生就业。

 

 

IV 、资源共享

北京的钢琴调律教育自发端起就采用“资源共享”形式。“共享”包括“社会人才资源共享”及“院校内部的资源共享”。

 

•  社会人才资源共享

这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师的聘用方面。

由于专业性强,各院校纷纷聘任资深业内人士任教。尤其是“星海”的一些老前辈,成为大家“争夺”的“财富”、专业开办的保障。

 

表 4 :部分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聘用大致状况

院校

教师

专业课

星海

培训

一轻

高技

劲松

职高

盲校

联大

特教

现代

音乐

歌剧

舞剧

轻职院

中国院

调律技术

金先彬

张天铎

李任炜 *

李任炜

苏华 *

顾昕 *

张天铎

金先彬

王耀中

展望 *

王兴龙 *

李钢 *

调律基础理论

——

——

——

——

顾伯良

张天铎

张茂林

张茂林

结构与工艺

结构原理

曾兴华 *

——

张天铎

——

——

顾伯良

张天铎

冯高昆

卢桂芳

曾兴华

马伟

木材工艺

木材学

——

邹孝廉

——

——

顾昕 *

张天铎

邹孝廉

——

涂饰工艺

油漆

——

邹孝廉

——

——

——

——

董瑾

——

乐器学

——

——

——

——

——

——

——

乐声

——

乐器声学

钢琴声学

张茂林

——

——

——

——

? *

张天铎

韩宝强

——

钢琴维修

钢琴整理

张天铎

张天铎

李任炜 *

李任炜

苏华 *

顾伯良

张天铎

金先彬

——

制造工艺

——

——

——

——

张天铎

——

张天铎

——

——

金属结构学

——

——

张天铎

——

——

——

——

——

——

钢琴力学原理

——

——

——

——

——

——

张天铎

——

——

机械制图

——

——

——

——

——

——

张天铎

——

——

声学物理

——

——

——

周理 *

——

——

——

——

——

注:带 *者为本单位教师;

北京市一轻高等技术学校的钢琴制造与调律专业为新设专业,截止到 2003 年 9 月初, 课程设置及教师安排还在调整当中,故“教师”一栏用“?”表示。

 

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各院校的师资状况及教学水平,现将部分专业教师的简介登录如下:

部分专业教师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 伟:工程师。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个人传记被列入《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世界名人录》、《中国艺术界名人录》等六、七本大型辞书。 1958 年在北京钢琴厂参加工作。 1959 年调钢琴研究室。曾于 1959 年参与北京钢琴厂国庆十周年献礼 15 英尺钢琴美工设计工作。参与设计 104 型、 97 型、 105 型钢琴等外壳设计。于 1988 年独立设计 122 型等立式钢琴。 60 年代以后为部分院校讲授钢琴结构原理。曾编写过 10 余篇有关钢琴制造的文章。并著有《钢琴知识问答》、《钢琴结构原理》等书。

王兴龙: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师学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学会会员。原中国音乐学院乐器科科长、成教部钢琴调律专业主科教师、乐器修理专修班班主任兼主科教学。

王耀中:高级钢琴技师。中外合资北京海资曼钢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钢琴调律)。著有《论钢琴曲面热压弦马的应用》等论文。

乐 声:音乐理论家,乐器学家,高级工程师。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的乐器学专著有:《四种常用乐器的制作》、《小提琴制作》、《民族乐器制作概述》、《西洋乐器》、《中国乐器》、《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小百科》、《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国乐器图鉴》、《中华乐器大典》、《中国乐器博物馆》等。

冯高昆:钢琴设计师。高级钢琴技师。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北京钢琴二厂技术总监。《钢琴调律与调整》一书的编委。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钢琴调律指导委员会委员。 1979 年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同年 9 月进入北京钢琴厂。曾任北京钢琴厂三角琴及高档琴车间技术主任、海资曼钢琴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兼钢琴设计师、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目前,共设计钢琴二十几个品种,均为市场畅销产品。

卢桂芳:钢琴设计与制造高级工程师。《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的编委。 198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二分校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专业。同年到北京钢琴厂从事钢琴击弦机的技术设计及工艺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钢琴击弦机辅助设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钢琴击弦机行业标准》的制定。曾发表《钢琴铁板应力分析》等论文。

李 钢:中国音乐学院乐器科科长。中国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学会钢琴调律师学会会员。

李任炜:盲人高级调律师。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会员、音乐家协会调律师学会会员。 1978 年开始接触调律, 1990 年接受美国钢琴调律师协会技术培训,系统学习“三六度”调律及钢琴维修、整理。 1991 年起专职从事盲人调律教育,至今已 12 年。

苏 华:中国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会员。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专职调律师,现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

邹孝廉:高级工程师。《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编委。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钢琴调律指导委员会委员。 1964 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乐器制作专业。曾任北京乐器木材厂技术厂长、北京星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科长,横向联合办公室主任等职。曾任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钢琴用材专业标准的审定,完成立式钢琴“采标”项目撰写任务,荣获标准化二等奖。

金先彬:经济师,高级钢琴技师。历任北京钢琴厂车间主任、生产科长、副厂长、中外合资北京海资曼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钢琴调律师分会会长,资格考试委员会副主任,钢琴调律师国家职业标准撰稿人。《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的编委会主任。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钢琴调律指导委员会主任。著有钢琴知识文章 70 余篇。技术论文 10 余篇,其中《三六度调律法》、《论钢琴调律周期的合理性》、《钢琴音准的稳定性》等文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韩宝强:声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 1977 年 -1984 年于天津音乐学院完成作曲学本科、民族音乐学硕士课程的学习。 1986 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律学和音乐声学。 1990 年 -1991 年在德国埃森大学音乐系师从 Helmut Schaffrath 教授学习计算机音乐理论。 1995 年和 2000 年分别在德国 Osnabrueck 大学音乐系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 CCRAM )作高级访问学者。

张天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调律班主任,考级委员会委员。 1966 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70 年代初到北京钢琴厂工作。曾任北京乐器研究所所长助理。参与完成国内复合音板研制工作。 1987 年受原轻工部委托在北京乐器研究所参与创办全国首届钢琴调律培训班。 1990 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

张茂林: 1964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乐器制造专业,并分配到北京乐器研究所。参与“钢琴音准稳定性”、“手风琴声学测定”等项目的试验与研究工作。《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的编委。先后从事《乐器科技简讯》、《乐器科技》、《乐器》、《中国乐器》、《中外乐器信息》的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电子乐器杂谈》、《音乐声学知识》、《乐器改良》、《乐器改良与研究综述》等。

顾伯良: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师学会理事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调律工程师,上海钢琴公司北京地区技术顾问,东北钢琴公司北京地区技术顾问。

顾 昕: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师学会会员。 1994 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制造专业。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钢琴调律专业教师。曾任联盟集团公司钢琴技术服务中心培训部主任,北京蓝云钢琴城钢琴销售主管,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部调律师。

展 望:中国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高级调律师。《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的编委。 98 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同年入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钢琴调律专业专职教师。

曾兴华:高级工程师。北京钢琴厂技术副总监。 1977 年毕业于机械局职大, 2000 年毕业于北京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班。历任北京钢琴厂技术开发部部长、质管部部长、外国专家办公室主任、三角琴车间主任。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篇。

董 瑾:高级技师。北京钢琴厂外壳分厂书记、油漆车间主任、理化室主任。《钢琴调律与调整教程》一书的编委。

 

 

•  院校内部的资源共享

劲松职业高中钢琴调律专业的毕业生 100% 升学(升入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首都联合大学歌剧舞剧院分校等院校)或就业(北京钢琴厂)。取得如此优秀的教学成绩,是令同行羡慕的。在采访中我曾对该校专业组长凌正老师表示祝贺。凌正老师表示:“这与学校内部各部门、单位的鼎立合作是分不开的”。

凌正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教学成功的秘密——各院校除去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外,还深入利用内部资源。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中国音乐学院。该学院的钢琴调律专业由学院乐器科及钢琴系支持开办。当初,北京市盲人学校钢琴调律专业就是在中国院乐器科王兴龙、李钢等老师拍板提供大量配件支持的前提下才开办起来的。李钢老师举例说:“就这小小的申达针就很能说明问题——钢琴维修离不开换申达,申达号不全琴就不容易修好。一般的钢琴厂只有 3 到 4 个号的申达针,而我们院有从国外进口的全号的申达针。”乐器科在配件等方面全力支持,使学生们的“整理”及“维修”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此外,该学院开设的除调律专业课程以外的其它课程全部由中国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讲授。学院有 280 间琴房、 300 余架钢琴,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实习调律使用。最令人兴奋的是,该学院是中国第一家“全斯坦威学校”,即该院钢琴系全部使用斯坦威系列钢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该学院学习钢琴调律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斯坦威钢琴的调试。

还有一些院校利用计算机系的多媒体进行辅助专业教学。

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已成为办学的必要措施。

 
原文刊载于《中外乐器信息》2003年10、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