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乐器检测工作来到上海。上海我来过几次,进入钢琴生产企业确实是第一次。希望自己通过对所检测的部分生产企业的了解,能够对上海钢琴产业管窥一二。
海派的保守
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它是中国钢琴行业的发源地,最早为洋人组装钢琴的工厂就诞生在上海。那还是十九世纪 90 年代。大约是洋人觉得上海不太“保守”吧。发端是如此之早,可新中国诞生之后上海钢琴厂却又一度成为四大国有钢琴厂里面唯一没有上马三角琴生产的企业。不知它是如何能坚持“保守”技术几十年不发展的。这“保守”导致它成为四大国有钢琴厂里面最早摇摇欲坠者。欲坠之时它的“保守”却又发挥了作用,由相关部门安排它换了若干东家,却就又没有倒掉,直耗到营口钢琴厂倒掉它还是不倒。它的“保守”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影响了中国的钢琴行业。据听闻,若干年前国家对进口二手琴商的一次清理就是由它引发的。这次清理是否真的优化了上海钢琴厂的市场份额没有下文,能够确切知道的是,进口二手琴价由此上扬,因进货“困难”导致的进口二手琴价格上涨让零售商们狠赚了一笔。
像其他国有钢琴厂所在地区会“滋生”新钢琴企业一样,上海地区也成长出一批钢琴厂。倒掉的营口钢琴厂的大批技术人员散落到全国各地,其中很多都背井离乡到了上海,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上海钢琴业的“技术饥渴”。想想早些时候参加上海的钢琴技师三角琴技术考试的人都要被送到营口钢琴厂,看看后来曾经做培训的师傅们到徒弟们的地盘打工、上马三角琴,真让人感慨“世事多变”啊。
耐人寻味的是,这最“保守”的土地上,却又具有最不“保守”的风气。上海的民间钢琴技师的海派风气比之当初西学东渐之时尤甚。不管哪里来的技术,管他洋人的还是国人的,他们先学来再说,学会就变通,也不怕别人学,网络上,展会间,你问他就讲,做了新工具就四处派送 …… 网络推广也数他们做得最精彩,斗“水军”,谈技术,向民众普及钢琴知识,可以说全国的钢琴技师都跟着受益。我本人有很多单“生意”就是消费者在网上向上海同行要下电话号码然后直接联系我而成的。
身份需要成本
在多数国人心中,上海是一个讲究身份的城市,带有自身的优越感。在上海做钢琴生产的企业也许或多或少都为了这一点优越感。就像一位做国外贴牌琴的老总所说:我做的这个牌子就不能在德清生产。其实全国不知有多少钢琴厂的产品上都带有德清的“烙印”。最常见的就是“德清外壳”。要面子的时候躲德清,算成本的时候想德清,这应该是很多钢琴企业的纠结吧?要撑住面子,就必须考虑成本。其实,在上海,最大的成本是土地而不是材料。土地价格的上涨,使上海钢琴企业搬家成为常态。搬到远郊区自不必说,有搬家出上海到昆山的,还有个公司干脆把厂建到了嘉兴的屠甸。搬家让租赁厂房的企业吃尽苦头,却也让早购厂房的企业不再有承受资金压力之虞。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除了材料的成本、土地的成本,还有人工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全行业需要面对的人员流失现象,上海也必须面对。大一些的厂子人员多一些,一般不怕流失,小一些的厂子人员少但一专多能,稍有流失倒也无妨,据说最难受的是月产百台左右的厂子,企业不大不小,人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一个人就得影响生产。据有的上海老板说,和上海形成聘用竞争力的是距之“不远”的德清。老板说,德清的员工工资要高一些,但是德清的部分厂子没有给员工上保险,也不一定遵守每周 40 小时工作时间的规定,算下来还是上海的实际工资要高一些。他们感叹工人们在薪酬计算上的糊涂。
其实德清何尝不是深受“工人们薪酬计算糊涂”之苦?这不仅仅是上海、德清的痛,这也是全中国钢琴制造业的痛。从国营某个大厂为节约成本改进生产环节把学徒时间改为 3 个月开始,技术的价值就贬到了谷底。记得一位前中加合资厂的老总还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这种“创举”喝彩: 3 个月开始拿任务,工人就全会干活了——“干得少挣不着钱啊。”这些今日行业噩梦的制造者鼠目寸光,看到的只有短期效益,根本看不到这一举动在意识上摧毁了人们对技术的价值感。稍有经验的从业者就带着“调钢琴不过如此”的念头混起了江湖。在和老板谈待遇的时候他们盲目高估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认为“做钢琴不过如此”,在做服务的时候他们向市场价格战妥协——因为他们真正具有的技能本就残缺。既自大又妥协,不仅是造成如今行业技术人员流失大的主要原因,还是致使服务徘徊在低技术附加值的价格战层面的主要原因,不仅造成了中国钢琴业售后是“体力活”的局面,还造成了钢琴业售后主要靠“嘴”“沟通”的中国特色——业内人士很清楚有多少产品问题是靠售后人员巧言令色搞定的。
我喜欢的
最喜欢的,是我在一些厂子里见到了满地跑的孩子。我的专业告诉我什么是工厂规范,我个人的专业规范也是我引以自豪的地方 ,但是我就是喜欢看到工厂的院子里有小孩子在跑(他们有时会溜到一些厂房里的),让我感到工厂是那么活生生的,让我感到工人们是喜欢工厂的,他们把孩子生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这些孩子就长在工厂里,就像院子里规规矩矩的地 砖的缝隙里一定要长出嫩草来才成其为院子,有了小孩子跑的工厂才让人感觉是那么踏实。
在上海的一家公司我见到了很喜欢的一间办公室。简洁,却带着很强列的欧洲文化气息。是我所去过的国人钢琴公司中所仅见。聊起来才知道,老板是学西洋音乐出身的,音乐学院科班毕业。难怪。他的工厂刚起步,用他的话说,他刚刚明白一些做工厂的方法。看得出来他是在用个人的力量带动一个企业。如果能有良好的技术人员和他组成团队,技术 + 品味,就完美了。其实这种人才无法完美组合的步履艰辛的状态是国内很多钢琴企业的状态。企业感到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同时,不少技术人员仍在市场上游荡,下不了决心去留。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往大了说大概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造成的吧? 圣人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就是讲要明白自己的社会位置,正确的社会位置才能产生真正的人生价值。每个从业者在行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还需要时日。祝愿企业能够早日组成适合自己的团队。
问题与期望
检测所发现的问题比较集中。发现了几例外壳尺寸与铁板尺寸差值超标的情况(国标规定二者差值不得大于 10 公分)。估计是厂家在进货时只是注意了外壳的厚度和脚轮的尺寸,忽略了铁板铸造会产生的收缩 量。
还有就是个别样琴的键负荷超重。 应该是“钢琴弹起来要重”这样的老观念在作祟吧?吃透《国标》,吃透钢琴机械原理是很多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点期望。上海的厂子规模都不太大。厂房简单、实用。这很好。不知为什么,就是感觉粉尘比较大。上海这么前卫的城市,是不是能在生产环境方面引领一下国内同行呢?
行业发展中所必然存在的各种矛盾,在急剧发展的上海显得尤为有张力。这也许是上海充满活力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