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原生态

—— 2012 营口之行

文 / 吴红江

 

11 月初,钢琴年检工作“走”到了营口。

这里曾经是国有四大钢琴厂之一的营口钢琴厂的诞生地,不知为钢琴行业培养多少从业人员。当然,这里也是后来的东北钢琴集团公司“倒下”的地方,由此不知为同行业那些曾经的竞争对手“输送”了多少从业人员。在营口这短短的两三天,天空始终被阴霾笼罩,间或小雨,我们离去的那晚甚至飘起了雪片子。想起营口虽然重新拥有了一些钢琴企业,但却有着枯木逢春般的挣扎,与德清钢琴企业的雨后春笋景象竟是截然不同,使我感到这次营口之行有了些许悲壮的色彩。

因为这里曾经是大钢琴厂的故乡,我的视角不自觉地受到“大钢琴企业”的影响。

 

家庭气息

营口的厂子有着明显的家庭气息。可能是因为天冷了吧,一些规模小的厂子的车间的空地上就能见到摆放整齐的大白菜,有的还在半高的地方晾着大葱或是什么蔬菜,半干不干的样子。一间规模大一些的厂子是在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厂房内摆放着大白菜。这些为过冬储备的菜蔬让人感到营口的钢琴生产离生活是那么的近。

不知是什么原因,检测期间我们在厂子内见到的工人数量不是很多。有的规模大一些的厂子,据说有 3000 台左右的产量,也见不到几个工人。根据产量推算,也许是有些工序是工人在家完成的吧?那营口的钢琴生产岂不是真的和生活息息相关了?

可能是意识上过于生活化了,一些理应具备的设施在营口几乎没有见到。比如说,几乎所有企业都缺少基本的通风换气设备,弥漫着油漆的味道。半成品摆放不规范是普遍现象,甚至是怎么方便怎么搁着。我猜想是管理人员毫不清楚摆放方法也是保证产品材质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吧?

从标准的企业生产工序构成来看,营口的钢琴厂还都不具备完整的车间形态。企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现代化流水生产工序上截取了一部分目前适用的工作内容,构成了自己的车间。比如说,有的企业三角琴和立式琴的生产混在一个车间,整理没有明确划分前后番调整工序,没有单独的静置间,只有一家采用韩国技术的工厂才有整音房 ……

 

扩张

虽然营口的钢琴厂的构成还不完善,但检测到的企业基本上都在扩张。有的购进了新的油漆设备,有的购进了新的键盘设备,有的在现有的厂房之间加盖运输通道,有的正在盖建新的厂房。

一位老板解释得很清晰:厂房、管理人员的开销基本上是固定的,产量上来了只增加少量的人员开销、电的开销,成本实际上是下来了。他认为中国的钢琴企业中大的只有那么几家,大多数都是年产 3000 台以下的企业。“我和谁竞争?我和年产 1 台至年产 3000 台的竞争。和雅马哈、珠江比质量不现实。”他说:“品牌和技术都需要时间。我不能质量比不过雅马哈和珠江,价格、成本比不过德清”。他认为自己的琴比起大厂琴来也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是运营成本低,一个是价格透明度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更大。最近他的一个客户中标了,用他的琴代替了星海琴:“学校、政府采购的价格定的很死,又想中标,又要有利润,那只能不用星海了。”他认为这次中标是对他营销思路的一种肯定。

虽然琴厂老板一再诉苦销售艰辛,我却认为他们的钢琴生意还是很有起色的。要不谁肯下那么大本钱买地盖新厂房呢?

 

成本

不管老板们怎么扩张,他们都不会放松对成本的控制。成本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公认的工资待遇。

一位经理在评论别家工资水平时说:工资应该是 8 块, 10 块, 12 块, 15 块 …… 这么涨,别人开(工资) 12 块的时候,他直接开 25 块,他这样干不下去,可工人已经接受 25 块了,人工成本已经下不来了,他把整个市场给搞坏了。“原先做一架琴的人工成本是 300 块,现在是 700 块,翻了一番还拐弯儿。”

有一家琴厂采用了计件工资制。据一位老板介绍,营口原先采用的薪酬制都是固定工资制。举例说,就是每个月加工 0 台至 50 台的工资都是 2000 块。加工 50 台琴挣 2000 块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加工琴也拿 2000 块呢?因为如果你工资不付到 2000 块,工人就会跑到别家去了。可有时真的没有订单,这不就成了一个月加工 0 台琴也会拿 2000 块的工资?据这家琴厂的老板说,他是率先采用这种科学薪酬体制的。可是他又抱怨说:东北人的心理是“加班多累啊, 2000 块就行”。所以即便采取了计件工资,他的工人每月的工资也就是拿到 1900 块至 2100 块,不少也不多。“我希望工人多干活。”

 

销售

当然,在营口琴厂主们看来,销售才是问题的关键。有了销售,其他问题也许就好办了。

一个老板在解释计件薪酬制时说,不是你想搞计件制就能搞计件制的,搞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让你能够准备足够的原材料以保持连续生产;第二,要有销售能力,“要不然生产出来琴堆在那里会让你自己都害怕没地方放了。”

北京是营口这些钢琴厂的重要目标。“没有进入北京市场的品牌永远不是真正的品牌。”老板们会亲去北京,跑跑琴行,也带回来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比如说,关于北京某琴行要吞并最近传闻不断的南京乐博琴行的消息。北京的这家前两年还被曝光欠债 2000 多万的琴行通过这个企业带回了“要斥资 2 个多亿收购乐博”的消息,也通过这家企业带回了免费的造势广告。这恐怕是一种双向销售吧?

 

“做钢琴有什么啊?”

可能是因为不管怎样钢琴都做出来了,更主要的可能是做出来的琴都销售出去了,有的老板在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工厂时,情不自禁地抒发出了自己的想法:“做钢琴有什么啊?”言下之意,不过尔尔。还有一种声音,也带有一种“不过尔尔”的自负,但没有这样直白,可能是销量还没有给他以足够的底气,这样的老板会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质量和珠江的、雅马哈的也差不多,他们就是牌子比较有名,从你们的检测结果来看,你也觉得是这样吧,哈。”这种自负的声音在德清是听不到的,在其他地方也是罕闻的。

是不是生产出来了,销售出去了,就证明企业成功了?那作为曾经的国有四大钢琴厂之一的老营口厂是怎么倒闭的呢?它没有历史吗?厂子在建国之初就建成了。它缺少工人吗?它的工人曾经有数千之众。它没有引进技术吗?它曾经引进过全套欧洲的生产线。它缺乏产量吗?它的产量曾经国内名列前茅。它缺少销售团队吗?一位老营口曾经的销售人员有过在上海展 17 台样琴销售 14 台的骄人业绩 …… 那作为曾经的国有四大钢琴厂之一的老营口厂是怎么倒闭的呢?我认为是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生产垄断时代带来的优越感使得它对于技术的理解过于粗糙,导致产品过于粗糙,并最终毁了它。

我曾经在北京的一家专业琴行见到过一架出现问题的曾获获省优称号的营口某品牌钢琴,厂家的售后人员鼓捣了一会儿就将琴板装好了,然后自信地告诉经理“问题搞好了”。结果经理一试弹,依旧琴键不起。我想,厂家的售后人员就代表了厂子的技术和对技术的态度。

这次在营口,一位年长老板的企业已经到了发展瓶颈的瓶颈。因为建厂相对早,它曾经是老营口厂倒闭之后规模最大的厂。因为一直有国外订单,老板就产生了膨胀心理,遇到经济危机国外订单锐减企业才转向国内市场,结果由于一直不按“国标”要求生产,在“国抽”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成为不合格产品。又由于管理不善,在其他企业发展的时候自己流失了大量技术人员,“从最多时候工人就有 80 多人到现在算上办公室才 20 来人”,企业简直摇摇欲坠。

还有一位企业老板向我们介绍他们新上马的油漆线时自负地说:我这个和“四海”、“海伦”的一样。我问他整条流水线循环一圈是多少时间。他不明白循环的时间和喷漆有什么关系,可见他对循环喷漆的目的与工艺要求毫不清楚。如此照猫画虎地拷贝别人的物件能保证质量吗?一位业内人士评价他:“技术太粗糙,他要是维持现在这个规模,(厂子)还能坚持长点儿时间,他要是扩大规模,那(厂子)完的更快。”检测间隙,该老板问我们的工作人员能不能搞到什么部优产品称号,“说吧,要多少钱?”

我们的“国标”制定得相对较低,为的是方便企业出口为国家创汇。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利国利民,就应该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而且企标应该远远高于国标。仅仅达到了“国标”要求就这般膨胀,有如此老板真是企业的灾难,行业的灾难。某种角度来看,这两家厂子的问题简直就是当初老营口厂问题的再现。

还有两家琴厂的琴键负荷问题比较严重,相邻黑键和白键能差了十克左右。听技术人员说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做的。国内现在相关的技术探讨已经开始从固定的数值到“按照顾客要求”这个层面了,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尺度。“国标”正是大家参考并执行的标准,其规定的范围就是舒适演奏的数据范围。相邻之键的负荷值相差如此巨值,如何能保证顺畅演奏呢?这已经不是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了,这表明技术工人对钢琴制作的基本要求还不甚了解。这也从侧面显示出营口钢琴业的技术在某些方面还相对粗糙。

 

“抢人”

老营口厂倒了,全国各地都有了营口钢琴工人的身影。新的钢琴厂出现了,工人们没有返回故乡。当地人说营口是个死岔子,火车到这里就开到头了,轮船到这里也开到头了。当然,这话有些夸张,不过却说明了营口汇集不了人才的原因——流落他乡的人不回来,外乡的人不会来。当地屈指可数的技术人员就成了营口做琴人眼中众所周知的香饽饽。

某天晚上,三位老板一起用餐。甲老板带上了自己的三位技术人员,其中的一位女工是当地相对稀缺的能做三角琴头、二番调整的工人。乙老板冲女工半开玩笑半搭讪,女工马上搭话夸赞这位事业新近走势看好的老板,二人你来我往地说了一些为将来近一步接触作铺垫的“闲话”,甲老板在乙老板夸赞女工的时候巧妙地冲女工微笑着说了一句“我给你加薪”。这几句酒桌上的玩笑话正是营口钢琴企业之间赤裸裸“抢人”行径的侧影。

老营口厂倒闭之前营口就出现过私立钢琴厂。据说,老营口厂的人会经常卡空儿去私立厂干活儿拿钱。当时老营口厂的领导给手下销售、技术方面的重要人员都配备了手机,由琴厂负担这些工作人员的手机话费和宅电话费,并借此经常去电讯公司检查通话记录,“预防私通”。对于普通工人,则采用了更直接的一些“预防”措施——每天派一辆面包车到私立厂门口堵,看谁去那里接活儿。当然,这也没能逃避技术工人和销售骨干的流失,没能逃避老营口厂倒闭的厄运。

庆幸的是一些新企业的老板不是这套老脑筋。一个老板从上海某厂请来了一位总质检,他说:“原先老营口厂厂子大,分工细,老工人只知道原先的数(据),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上海的师傅来了,把生产数据全改了。”他说目前营口的钢琴生产都谈不上工艺,他请来上海的质检师傅,再加上原来的生产技术人员,就把企业的技术、质检、工艺三块内容都搞定了,生产也完备了:“大企业有技术团队,可能几个人的工资够养活几百个工人的,我养不起技术团队就请几个关键的人。”

还有一个老板,干脆买下了一个韩国品牌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又高薪招募人才。他管自己的做法叫“连锅端”:“这个牌子原来是在(营口) 某某某 那儿生产,在国内也卖了好几年了。我这一下子连品牌也有了,连技术人员也有了。我就是通过‘抓住'人‘抓住'了企业——‘抓住'韩国人就抓住了牌子,‘抓住'技术人员就‘抓住'了生产。”为了控制局面,他还将这个韩国品牌在国内抢注了:“韩国人要是变卦了怎么办?”虽然他的厂子才刚刚建成,产品在上海展之前才刚刚推出,可是企业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雏形。

企业在厂房内张挂音乐家的画像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展现,或者说是企业对文化向往的一种展现。这很常见。这次我在营口某钢琴企业的厂房内见到张挂的工人工作照,这很罕见。我希望这是营口钢琴企业尊重技术的开始。适逢天时,营口市政府对钢琴产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希望明年年检的时候,我们能在这些新企业再看到一些新迹象!

 
 
原载《中外乐器信息》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