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钢琴的拾调(调节器)是击弦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立于击弦机三大部件——联动器、转击器、制音器——之外,仅与总档相连。它的调试效果直接影响钢琴的触感。
拾调(调节器)由蟹钳螺丝、调节档、调节螺丝、调节钮等四部件组成。
I 、拾调的作用
拾调的作用是 参与形成断联和触后
参与形成断联:
断联是现代钢琴区分于古钢琴的重要标志之一。断联由“断”和“联”组成。“断”是指脱进——即转击器脱离顶杆并依靠惯性使弦槌击弦;“联”是指顶杆具有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功能。断联的出现使钢琴实现了强弱表现和连奏,从而能够完成复杂的作品要求。
机械的具体工作是这样进行的:下键后联动器(舟底)上行,顶杆(切克脚)将转击器(中毂)顶起,受到调节钮的阻挡后顶杆外扬,转击器靠惯性旋转、前击形成脱进。随着手指离键,联动器复位,托木(切克白键子)接住制动木(锄头),顶杆复位准备连奏。至此,断联完成。
其间,由拾调导致的脱进直接促成了断联完成。
参与形成触后:
触后是断联发生后的可下键量,反映触键弹性,是触感调整水平的综合反映。触后过小(无)的琴会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感到手指象敲到木头般的不舒适;触后过大的琴会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感到演奏无力、无法良好控制演奏表情。
拾调通过断联影响到触后。
II 、拾调调整的依据
由于调整中断联的必然发生,触后的效果成为衡量拾调调整水平的重要依据。
触后效果体现在触后量上,由键深、断联、击弦距离之间的合理关系保证。
触后的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慢慢按下琴键,在断联发生且榔头回返后继续下按琴键,如果榔头有前行动作则存在触后,反之则不存在触后。触后的量可通过断联后的榔头前行量进行判断。
调整时要考虑的是:由于琴键的下键深度是演奏者首先接触到的一个触感整调参量,所以它成为其它参量整调的基础。此外,相对较小的断联会使演奏者感到演奏有力、较易操控琴键使用各种演奏手法。
具体的操作相对简单:左 / 右旋转调节螺丝使调节钮上升 / 下降,以此决定顶杆与调节钮的碰触时间,并控制脱进、断联发生的相对时间位置。
III 、拾调调整的注意事项
进行拾调调整的先决条件是拾调和顶杆的相对位置正确。这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接骨,首先要将骨对正,否则即便接上也落残疾,而影响到肌体的正常工作。
调整之前我们先要将调节钮的中心部位对正切克脚(顶杆)的脚尖。由于调节钮固定于调节档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对调节档的调节起到对该档上全部调节钮调节的作用。
操作时,先将调节档两端的蟹钳螺丝上的固定螺丝松开,将调节档两端调节钮的中心部位对正对应切克脚(顶杆)的脚尖并上紧固定螺丝。然后松开调节档中部蟹钳螺丝上的固定螺丝,整条调节档会自动取直,只要依次将固定螺丝紧固即可。如果蟹钳螺丝过于靠外,可以将其旋入总档。反之亦然。
当然,如果整条调节档上的调节钮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上、下调整蟹钳螺丝来调整拾调档,从而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