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立式钢琴机械调整

文 / 吴红江

 

 

 

“数据”与“比例关系”

经常听到一些调律初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架琴的击弦距离、断联、键深……都对,怎么还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初学者是依靠“数据”来指挥自己调试。斯坦威公司的音乐会首席技 师摩尔 先生是世界公认的调律大师,他曾为霍洛维茨、鲁宾斯坦、吉列尔斯、克莱本、古尔德等钢琴大师调律。他记述到:霍洛维茨喜欢的击弦机必须反应很灵敏,下键时只需轻轻一触,指尖感觉不出键子回弹力,与此同时手指离键后,琴键又会迅速有力的返回原位。鲁宾斯坦需要的击弦机键回弹力要比霍洛维茨的大,他喜欢下沉深度较深的琴键,要求手指感觉到键的反弹。古尔德喜欢很浅的下键深度,他的演奏方式非常独特:身体前倾,坐得很低,有时鼻子都快碰到钢琴了(《与钢琴大师在一起的岁月》,摩尔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可见,对于触感,人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既然要求不同,“数据”难免不同,试问,谁的“数据”是标准呢?再者,世界上名品牌众多,各领风骚,设计不尽相同,既然设计不同,“数据”难免不同,试问,谁的“数据”是标准呢?

“数据”只不过是钢琴机械化大生产的产物。遵循“数据”初调试可以让钢琴有一个经再调试实现个性化特性的物质基础。通过“数据”生产装配制成的仅仅是钢琴的“形”,经过技师的人性化调试才具有钢琴的“神”。摩尔先生在《与钢琴大师在一起的岁月》 64 页中描述到:古尔德拥有一架 Steinway 钢琴,编号 CD318 。在高强度使用了 40 年之后,击弦机无法再修理,必须重新造一副。由于我的工作日程塞得很满,公司要我把重造的工作交给工厂,因此我把各个部分以及每个琴键的重量克数列了个清单,并去了工厂,并向他们解释了重造工作的重要性。工人们连续干了几个月。但我把手指往键上一放,就意识到古尔德肯定不满意,因为机械的感觉太重。格伦 · 古尔德去工厂看琴时我没在那儿。听说古尔德摸了重造的 CD318 琴后差点哭起来,说:“这不是我的琴,这架琴怎么了?我弹不了,用不了。”古尔德当时与唱片公司签有合同,任务很紧。绝望中的他只能在 Steinway 钢琴里另外寻找一架,但未找到。对 Steinway 公司满怀愤怒和失望的古尔德转向了雅马哈钢琴公司——古尔德所有的唱片都是用 Steinway CD318 录制的,只有 1982 年最后一次录音除外,用的是一架雅马哈钢琴——可见,简单利用数据调试钢琴将是一场“灾难”

钢琴在使用中,由于机械磨损,原始“数据”本身也存在着“变化”。将使用后的钢琴按照原先的“数据”调试,恢复的只是原先的“位置”,难以恢复原先的“感觉”。例如,打磨后的弦槌重量发生了变化,必然引起运动惯性的变化,原先的击弦距离就难免不适。可见,“数据”并非“万能”。

钢琴的机械是多极杠杆,机械调整中重要的是调整杠杆运动的“比例关系”。比如,回程——弦槌击弦后在返回路程的 1/3 位置上被止住,如果在比这位置更接近琴弦处就被止住时,触键的感觉就容易不清楚。又如,制音器开启——制音器是在到达击弦距离 1/2 处时开始离弦。如果制音器的动作比这更早,非圆滑奏和断奏的演奏就不能做得很漂亮,相反,如果制音器的运动开始得太慢,圆滑奏的演奏就会相当困难。

 

部件相对关系

既然调整要围绕“比例关系”进行,调律师就要反复考虑部件间的相对关系,以确定其最终的相对位置。下面是一些常用关系:

键高——键深 :键高增加将导致键深的增加;

键深——击弦距离 :键深增加,相当于杠杆一端的重量增加,要保持原先的杠杆比例,相当于杠杆另一端重量的击弦距离也需要增加;

键深——脱进距离 :键深增加,原脱进距离下的弦槌惯性运动的能量增大,要保持原先的运动惯性,就要增加脱进的距离;

键深——回程 :键深增加,联动器上行距离增加,托木前进距离增加,托木接托制动木的位置靠前,弦槌回程接近琴弦;

击弦距离——脱进距离 :击弦距离增加,原脱进距离下的弦槌惯性运动的能量减小,要保持原先的运动惯性,就要减小脱进的距离。

 
 

概念辨析

很多时候,调律初学者无法很好的调整钢琴是因为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下面是一些常错的概念:

1 、 脱进——断联

常有调律初学者发问:断联(位置)对了怎么还有故障啊?其实是混淆了“脱进”与“断联”的概念。

断联是现代钢琴区分于古钢琴的重要标志之一。断联的出现使钢琴实现了强弱表现和连奏,从而能够完成复杂的作品要求。断联由“断”和“联”组成。“断”是指脱进——即转击器脱离顶杆并依靠惯性使弦槌击弦;“联”是指顶杆具有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功能。如果从机械运动上来划分二者,从脱进发生始到托木托住制动木止为“断”,从托木托住制动木始到顶杆正确复位于转击器凸轮下止为“联”。初学者所问“断联对了怎么还有故障啊?”往往是仅仅注意到了“断”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而忽略了“联”的状态是否正确。

2 、触后——余程

何谓“触后”?简单讲就是断联发生后存在下键余量,即余程。触后可以用余程来衡量,但余程并不是触后。

国产钢琴经常给人以弹在木头上的感觉,检查各部件,“数据”都对,就是没有触后。既然“触后”就是“余程”,增加一点键深不就有“触后”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增加键深之后,机械间的杠杆比例发生变化(参看上文),得到的仅仅是“数据”,而非“触后”。触后是触感调整水平的综合反映,由键深、断联位置、击弦距离之间的合理关系保证。触后过小(无)的琴会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感到手指象敲到木头般的不舒适;触后过大的琴会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感到演奏无力、无法良好控制演奏表情。

 
 

技术辨析

1 、击弦距离——卡钉调整

一些调律初学者利用卡钉调整击弦距离。不错,卡钉旋高时顶杆将转击器顶起,确实减少了击弦距离。但这无形中误用了顶杆的功能,使其承担了支撑、承重的作用,使转击器的重量过早地落至琴键之上。

卡钉的功能是将弹奏力从琴键传递给联动器,顶杆的功能是将从卡钉传递过来的弹奏力传递给转击器。正确的调整方法是通过调节背档来调整击弦距离,通过调整卡钉使顶杆与转击器处于“若即若离”的接触状态,使顶杆起到“力的传递者”的作用。

2 、回程——托木调整

回程是弦槌击弦返回被托木接托时距弦的距离,反映“断联”中“联”的发生时间。为了获取均匀的触感, 88 个琴键的回程应该是一致的。为了获取回程一致的“接托距离”,一些调律初学者将回程调整的全部注意力放到托木这一部件的调整上。

不错,回程的调整离不开托木的调整。但是,托木调整仅仅解决了“回程”中的“程”,要想获取一致的“程”,更应该关注一致的“回”。而“回”所代表的弦槌击弦后的反弹力的一致性则是由键深、击弦距离、脱进等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原载《中外乐器信息》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