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 — 1787

 
 
 

生于德国南部的埃拉斯巴赫( Erasbach )。

他不愿继承父亲守卫山林的职务,因此在 14 岁的时候离家到布拉格,在教会唱歌,或在舞场演奏,与此同时进行学习。此后又来到维也纳,在此得到贵族的资助,前往米兰从桑玛尔蒂尼学习了四年。

1741 年,他在米兰发表了第一部歌剧。

1745-1746 年他又旅行至伦敦,在此上演了另一部歌剧,但两部歌剧都不算成功。 1750 年他与一位富商的女儿结婚,之后定居维也纳,从事音乐创作。

1752 年,担任了萨克森 - 希尔德堡豪森( Saxe-Hildburghausen )亲王府的乐长。

1754 年,又被奥地利皇后特雷莎( Maria Theresa )指定为维也纳宫廷剧院的指挥,并为剧院演出创作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轻歌剧。在维也纳,他结识了诗人卡尔扎比吉( Calzabigi )。

1762 年两人创作了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西》( Orfeo ed Euridice ),这是他的第一部“改良歌剧”,创立了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它舍弃华丽的咏叹调,使用最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表达人物情感,追求真实的戏剧性和质朴感人的表情。

1773 年,他应玛丽·安托伊内特王后的邀请至巴黎创作歌剧。他将自己的歌剧思想应用到法国歌剧中。

1774 年在巴黎上演了《伊菲姬妮在奥利德》( Iphig é nie en Aulide ),获得空前成功,但也种下了他和意大利音乐间的争端。此后,他还以法语上演《奥菲欧与尤丽迪西》、《阿尔切斯泰》( Alceste ),这使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的优劣之争更加白热化。

1779 年,他推出另一杰作《伊菲姬妮在杜尔德》( Iphig é nie en Tauride )。这部歌剧的脚本不但为剧中人物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咏叹调与宣叙调,也将全剧场次和谐地串联在一起,使作曲家的才能发挥到极至。但是同年推出的《回声和水仙》( Echo et Narcisse )却是个失败的作品,这给他莫大的打击,加上健康情形每况愈下,因此他决定返回维也纳。

后于 1787 年 11 月 15 日逝世于维也纳。

  格鲁克改革歌剧的着眼处正是改正这些缺点,而正确地将戏剧、诗歌和音乐相结合。他在歌剧《阿尔切斯泰》的序文中阐明了这一方面的要点。根据这篇序文所述,音乐应从属于诗歌与戏剧。正如在绘画中对鲜明的轮廓用色彩给予美丽的明暗一般,音乐应对各个人物给以生命,不应该为了毫无意义的技巧而戏剧的进行。此外,在序曲中应该暗示戏剧的内容,使听众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格鲁克是歌剧史中主要人物之一,也是继蒙特威尔第之后,欧洲古典时代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100 余部歌剧,但大多都已失传。此外他还写了一些芭蕾舞剧, 11 部交响曲, 7 首三重奏、合唱和乐队曲《从深处》、 7 首颂歌(独唱与键盘乐器、克洛普施托克词)以及一部长笛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