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

( D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 1904 — 1987

 

前苏联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

1904 年出生于圣彼得堡。 6 岁学钢琴, 8 岁正式学音乐。

1918 年全家迁居莫斯科。 1919 年考入莫斯科第三音乐学校, 1922 年毕业,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米亚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从斯克里亚宾学习钢琴。

1929 年于作曲系毕业, 1930 年于格登威森钢琴系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获优异成绩。

1932 年苏联作曲家协会成立后,他参与筹组莫斯科分会,担任不同行政职务,并撰写许多论文,评论苏联音乐与作曲家。

1934 年创作的《第二交响曲》驰名国际乐坛。后又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歌剧《哥拉·布勒尼翁》、儿童剧《发旺家与丑角》。

1938 年创作组曲《丑角》,电影音乐《肖尔斯》和《第四交响曲》,同年被聘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70 年代后在莫斯科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学部授予他创立的“卡巴列夫斯基教育体系”,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辞去音乐学院教授职务,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边有著名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大纲》。大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为主导思想。

80 年代创办并主编音乐刊物《学校教育》。

1987 年卒于莫斯科。

他的作品以通俗的、自然音阶的语言为主。他的四部交响曲有三部是追思列宁的。西欧各国较多熟悉的是他的器乐曲,而歌剧和轻歌剧等主要在苏联国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