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 Sergei Prokofiev , 1891 - 1953 )

 
 
 

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自幼学习音乐。

1904 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 D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

最初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

他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

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 - 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特征,他自己曾在《自传》中有所论述:……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创作发展的几条主线。

第一条是古典的线,我很小就听妈妈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这条线是早在我童年时期就开始的。它有时以新古典主义的形式出现(奏鸣曲、协奏曲),有时又仿效十八世纪的古典作品(加沃特舞曲、《古典交响曲》,《小交响曲》也受它的影响)。

第二条是创新的线,它发轫于塔涅耶夫刺痛了我的“简单和声”的那次会面。起初它只是我寻找自己的和声语言的一些探索,后来却成了追寻表现强烈感情的语言的探索了(《幽灵》、《绝望》、《魅力》《讽刺》、《斯基夫人组曲》以及《浪漫曲》 Op.23 、《赌徒》、《他们七个人》、五重奏、《第二交响曲》 中的点点滴滴)。虽然它主要涉及的是和声语言,但其中也有旋律音调。乐器法和剧情发展方面的创新问题。

第三条是托卡塔的线,如果你愿意,也不妨称之为“运动的线”,它也许源自舒曼的托卡塔,该曲一度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练习曲 NO . 2 、托卡塔 Op.11 、谐谑 曲 Op.12, 第二协奏曲中的谐准曲、第五协奏曲中的托卡塔,还有《斯基夫人组曲》和《钢之跳跃》中的一些音型或第三协奏曲中的一些段落)。这条线也许是最不重要的。

  第四条是抒情的线:起初它以抒情沉思的形式出现,有时与旋律法关系不大,至少是与长的旋律不大相干(《童话故事》 Op.3 《梦》、《秋》、《传奇》 Op.12 ),有时又用在较长的旋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