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 Vladimir Horowitz , 1904 - 1989 ),俄裔美国钢琴家。
1903 年 10 月 1 日出生于基辅的别尔季切夫( Berdichev, Kyiv )一个富有的电气技师家庭。 5 岁从母亲学习钢琴, 1912 年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师从塔尔诺夫斯基( Sergei Tarnovsky )和布卢门菲尔德( Felix Blumenfeld )学习钢琴。 1919 年毕业。此后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开始演出生涯。
1924 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1928 年赴美,由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热烈欢迎。
1933 年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 1940 年定居美国, 1944 年加入美国籍。
他曾多次从舞台退隐, 1953-1965 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隐居 12 年,潜心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
1965 年重返舞台,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轰动乐坛。 4 年后再度退隐, 1974 年再度出山。
1980 年代曾重返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
1989 年 11 月 5 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纽约家中,葬于米兰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霍罗威茨是 20 世纪令人瞩目的钢琴大师,也是一位有争议的钢琴家。他擅长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曼尼诺夫、克莱门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他演奏舒曼的《童年情景》、《克蒂斯勒偶记》、《梦幻曲》以及斯克里亚宾与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与练习曲,都有极强的造型感。在演奏方面,他注重表情与效果。他对速度和力度的控制出类拔萃,尤其是在八度表达上有惊人的能力,既能发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