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努·李帕蒂( Dinu Lipatti , 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
1917 年 3 月 19 日出生于布加勒斯特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业余提琴手,萨拉萨蒂和卡尔·弗莱施( Carl Flesch )的学生;母亲是钢琴家。教父是作曲家埃内斯库。利帕蒂从摇篮时代起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受到熏陶,音乐才能发展很快。用他母亲的话说,他学会钢琴比学会笑还早。利帕蒂很小的时候就会作曲,会用音乐描绘家人的肖像,把父亲和母亲的性格用钢琴描绘出来。这种特殊的感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钢琴家。
幼年随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女钢琴教育家弗洛拉·穆西塞斯库( Flora Musiccescu )教授学琴。
4 岁即在慈善音乐会中演出。
1928-1932 年又在穆西塞斯库教授班上学习。穆西塞斯库向利帕蒂传授了她那无与伦比的技巧和魔术般的触键法,并加以严格训练。
1934 年获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评委科尔托为抗议评判不公,愤而退席,随后邀请他到巴黎亲自教他钢琴,并请一流名家教他作曲、指挥和室内乐。
1936 年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1937 年在德国、意大利举行了独奏会。
正当他蒸蒸日上,逐渐被国际乐坛重视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利帕蒂回到罗马尼亚,后来罗马尼亚沦入纳粹之手, 1943 年他和他的未婚妻康塔屈泽纳( Madeleine Cantacuzene ,钢琴家、教育家)辗转逃到瑞士日内瓦。
战后的 1946 年患白血病。当时许多音乐家如斯特拉温斯基、梅纽因等都曾捐助。
1950 年 8 月,病情有所好转,在 23 日举行了音乐会,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1950 年 9 月 16 日抱病举行最后一场音乐会。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都为利帕蒂感到心酸难过,听众都是为了聆听这位命在旦夕的年轻天才最后一次的演奏会而来的。上半场是巴赫作品,第一首降B大调组曲中,甜美的前奏,流畅的阿拉曼德舞曲,活跃而富节奏感的库朗舞曲,一转而入庄重的萨拉邦德舞曲,典雅的小步舞曲,节奏最轻妙的基格舞曲。整曲所显示的神圣而优雅的巴赫键盘音乐,堪称空前绝后。但是到下半场肖邦圆舞曲后半时,体力已逐渐不支,从他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在忍受着极端的痛苦。当演奏会进行到预定曲目最后一首时,他已无法弹完了。事先准备在他最喜爱的返场曲——巴赫清唱剧改编曲《阿耶稣!人们期盼的喜悦》后,要说几句感谢的话,他也无法做到了。只见利帕蒂的手指,慢慢地离开键盘,留下无言的感谢,结束了音乐会。利帕蒂以有限的生命与体力,回报对他关怀备至的音乐前辈及乐友。现场听众莫不噙着热泪,带着无比的虔诚祝福离去。
12 月 2 日逝世于瑞士日内瓦。
李帕蒂是 20 世纪一位极有天赋的优秀音乐家,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他演奏浪漫派作品,在音色和分句处理上有着迷人的魅力。演奏巴洛克时代的复调作品,声部层次清晰生动。受到许多音乐大师的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