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迪:请称呼我“ PRADA钢琴家”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2006-10-18

文/徐文瀚

李云迪没有看过《穿 PRADA的女魔头》,但当被问到,他所喜欢的那些男装名牌,哪一个最能代表李云迪式的性格和演奏风格,他很自然地脱口说“PRADA”。

是巧合吗 ?他的个性当中,有一部分和《穿PRADA的女魔头》中描绘的杂志主编米兰达十分吻合 —— 挑剔、焦虑、讲求细节、完美主义、认为奢侈是生活必要品、并讨厌被人拿来比较。

如此犀利的性格,出现在一个 22岁刚刚从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毕业的“钢琴神童”身上,有些不和谐。

 

不排斥“偶像”称呼

李云迪打破了许多人对“钢琴家”的迷思,他穿 GUCCI和PRADA,当季新款缎面尖头鞋,开法拉利430跑车,喝有年份的红酒,时髦却不癫狂。他毫无忌讳地对记者们说,“我是品牌爱好者”,并以PRADA和JILSANDER比喻自己。

22岁的李云迪,俨然一副大明星腔调。难怪他在欧洲开演奏会,许多女孩子会激动地尖叫甚至晕倒,她们把他称为“钢琴界的木村拓哉”,崇拜偶像一样追随他走遍欧美各大音乐厅。

“前两年,我很讨厌偶像的称呼,因为觉得钢琴演奏是一件挺严肃的事情,而且我弹奏的又是古典音乐。通常,这种音乐演奏会上,来听音乐的观众年龄比我都大,许多拄拐杖的白发老头老太太,我有时候会怀疑他们的耳朵听不听得见……古典音乐演奏会和流行偶像表演,相差太远。”李云迪说。

“但是后来我觉得,如果一些年轻人肯看在我的‘面子'上去听古典音乐演奏会,也挺好的。古典音乐听众老龄化,是这个圈子多年无法解决的顽疾,假若有这么一副‘怪药'能治愈,未尝不是好事。来听我演奏会的年轻人,或许第一次,第二次不是很懂,但多听几次不就了解古典音乐了吗 ?”

“偶像包装”只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段,好,或者不好,取决于手段达成的目的。

 

不想和郎朗比较

李云迪拥有一个很“偶像”出开始。

2000年华沙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他凭借《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获得比赛第一名,并同时得到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举办的73年历史中,李云迪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15年内唯一一个第一名。

世界头号演出经纪公司美国哥伦比亚找到李云迪,公司总裁维福破天荒地亲自出马担任李云迪的经纪人。

许多人觉得这位肖邦大赛金奖得主应该恰当把握时机,开始密集的演奏生涯时,李云迪却选择留学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师从以色列钢琴家阿里 · 瓦迪,继续深造。

4年学习,李云迪的考卷只有3张德国DC发行的古典音乐专辑,和少得用两只手可以数完的音乐会。

与此同时,同辈郎朗已经在古典音乐演出界打拼出不小的名头。

“不要比了吧 !”两相比较,郎朗谈论起李云迪永远口气狂妄,而李云迪,有些不自在地避开话题。今年年底,他和郎朗将在上海大剧院先后举办独奏音乐会。

“郎朗有他的原则,他在舞台上磨砺出来的性格。而我,我比较在意技术和表现,艺术上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像CUCCI和PRADA,你不能说哪个更好,只有喜欢哪个,时装品牌尚且可以这么多样,别说古典音乐演奏界了!”

 

不仅仅属于肖邦

李云迪说,他很欣赏 PRADA简单流畅的线条,不失质地精良,或许第一眼不如D&G招摇,但历得起时间磨砺。

“和我弹奏古典音乐的劲头相似。对于大师们,我总是一个一个慢慢攻克,贪多嚼不烂,前两年关注肖邦、李斯特,然后是舒曼、勃拉姆斯……那些曲子都是值得花时间,展示艺术家本领的东西。反而一些小花腔,比如改编流行乐曲、多媒体,我不太喜欢玩。”

以肖邦乐曲成名的李云迪,蹒跚着走出浪漫派钢琴家的领地。

“最近,我喜欢俄罗斯作曲大师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很多钢琴家曾演奏过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把它捧做经典。但是我,却选择他早年所出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与‘第三'相比,这首曲子技术更艰深,表达感情更多。我相信,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属于上个世纪,而由我诠释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将会是这个时代的经典。

 

喜欢法拉利的“音乐”

时装和汽车,是李云迪音乐生活外必不可缺的两部分。

他施施然地谈论“大艺术”概念,把这些生活享受囊获进去,“对音乐细节的完美追求,放到生活中,不就是喜欢晶牌衣服和跑车吗” ?

在环球录制完专辑后,他买了一辆法拉利430跑车奖励自己,钥匙插人车身,引擎发动的声音在李云迪耳朵里不吝于一首美妙的协奏曲。

“不要以为演奏家不需要灵感,我一样需要从生活中寻找刺激。作为钢琴家,先要一颗活着的心,才能弹奏健康有生机的音乐给别人听。”著名指挥卡拉扬和李云迪一样,也是跑车爱好者,家里收集了多款跑车不过瘾,最后索性买了飞机来开 !

“那么新专辑《李云迪:肖邦·李斯特钢琴协奏曲》,会给自己什么奖励 ?”

“新车 ? 不会,上一辆还没开过几次。如果要买点什么给自己,或许就是一套上海的房子吧,我喜欢这个美食城市,四季分明,空气湿润,我希望可以在上海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