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焱 |
韦柏及其三首单簧管协奏曲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4 期 |
谢荣辉 |
威尔弟《杨柳之歌》音乐的标题性设计 |
黄 钟 |
1998 年增刊 |
魏 莉 |
从《童年情景》看早期浪漫主义音乐 |
黄 钟 |
1998 年增刊 |
胡千红 |
浅谈 20 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 |
人民音乐 |
1998 年 6 期 |
毛宇宽 |
惊天地泣鬼神 浩气长存——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1 期 |
沈一郡 |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第二大提琴和乐队交响协奏曲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1 期 |
钱仁平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音乐分析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1 期 |
姚恒潞 |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分析》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2 期 |
刘红柱 |
试论 20 世纪歌剧发展的主要倾向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2 期 |
张大龙等 |
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第一乐章分析 |
黄 钟 |
1999 年 2 期 |
杨汉丹 |
钢琴小品:贝多芬之前的发展和之后的拓展情况 |
黄 钟 |
1999 年 2 期 |
邵申弘 |
《幻想交响曲》与《曼弗雷特》的音乐共性与个性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2 期 |
田 刚 |
现代音乐语言与传统曲式的巧妙结合——乔治·本杰明钢琴曲《海顿之名的冥想》分析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2 期 |
黄晓和 |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剖析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3 期 |
桑 桐 |
瓦格纳《特里斯坦》中属七和弦的作用(上、下) |
音乐研究 |
1999 年 3~4 期 |
林 菁 |
音乐的标题构思与音乐形式的影响——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
黄 钟 |
1999 年 3 期 |
杨汉丹 |
技术试验田与风格测量船——关于 19 世纪浪漫主义早、中期钢琴小品的断想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3 期 |
肖红春 |
歌剧《图兰多特》创作风格述评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3 期 |
黄晓和 |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音乐杰作——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5 期 |
刘 之 |
浪漫主义音乐的一面旗帜——瓦格纳乐剧的文化特质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6 期 |
陈铭志 |
肖斯塔科维奇的《 24 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上)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4 期 |
汪启璋 |
安太尔:《大西洋彼岸》(编译)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4 期 |
宋莉莉 |
塔尔蔕尼小提琴《 g 小调奏鸣曲》的艺术价值 |
齐鲁艺苑 |
1999 年 4 期 |
孙松青 |
来自贝多芬奏鸣曲“春”的灵感 |
齐鲁艺苑 |
1999 年 4 期 |
乔维进 |
《水的嬉戏》和声评析——拉威尔早期和声风格初探 |
音乐学刊 |
1999 年 4 期 |
彭 鹏 |
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与变奏曲概述 |
音乐学刊 |
1999 年 4 期 |
阎宝林 |
关于指挥对巴洛克时期合唱风格把握的研究 |
天籁 |
2000 年 1 期 |
文澜 |
风格独具的表现主义音乐戏剧——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交响曲音乐学分析 |
交响 |
2000 年 1 期 |
范额伦 |
从洛卡泰里到纳尔迪尼 |
音乐艺术 |
2000 年 1 期 |
何平 |
科普兰“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的芭蕾音乐作品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1 期 |
陈铭志 |
肖斯塔科维奇的《 24 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下) |
音乐艺术 |
2000 年 1 期 |
李向京 |
伊恩内斯·克塞纳基斯——音乐的数学家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2 期 |
刘诗嵘 |
怀念阿尔弗雷德·克劳斯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2 期 |
钱仁平 |
世纪证词——肖斯塔科维奇与他的交响曲创作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2 期 |
钱仁康 |
《大地之歌》歌词溯源 |
音乐艺术 |
2000 年 2 期 |
何平 |
科普兰“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的通俗管弦乐及戏剧、电影音乐作品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2 期 |
刘东 |
后浪漫时期德语艺术歌曲的发展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2 期 |
李继武 |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曲重奏》及其演奏 |
天籁 |
2000 年 2 期 |
李铮 |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全音阶手法的使用 |
交响 |
2000 年 2 期 |
刘 东 |
关于胡戈·沃尔夫的声乐套曲《竖琴师》的演唱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2 期 |
严宝瑜 |
是“世纪末情绪”还是唐诗意境——谈马勒《大地之歌》的音乐内涵 |
音乐研究 |
2000 年 2 期 |
刘青 |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力度对比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2 期 |
刘盾 |
关于贝多芬《 C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2 期 |
闫笑雨 |
《奥赛罗》:从话剧名作到歌剧脚本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2 期 |
李如春 |
浪漫主义时期民族性与个性融合的艺术结晶——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分析研究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2 期 |
张静 |
风格与性格的对话——对《水中倒影》与《水的嬉戏》的分析比较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2 期 |
孔丽 |
肖邦 bD 大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2 期 |
唐晓玲 |
勃拉姆斯两首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 |
黄钟 |
2000 年 3 期 |
唐显慈 |
印象的化身——德彪西钢琴作品《欢乐岛》分析 |
交响 |
2000 年 3 期 |
钱仁平 |
雪藏的杰作——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音乐分析与重新评价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廖辅叔 |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严宝瑜 |
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以及与原唐诗的比较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钱仁平 |
肖斯塔科维奇《十四交响曲》整体结构特征 |
音乐艺术 |
2000 年 3 期 |
薛艺兵 |
蒂姆·泰勒的《全球流行:世界音乐,世界市场》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4 期 |
陈鸿铎 |
文艺复兴时期弥撒曲中的模仿技术——弥撒曲《武装的人》赏析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4 期 |
林萍 |
闻得花香的音乐——浅释德彪西音乐中的通感意味 |
天籁 |
2000 年 4 期 |
刘进清 |
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 |
黄钟 |
2000 年 4 期 |
刘瑾 |
《 4 分 33 秒》的先声——简评萨蒂的《烦恼》 |
交响 |
2000 年 4 期 |
刘盾 |
舒曼《 a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及小提琴版本考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4 期 |
陈红岩 |
从舒伯特的《音乐瞬间》看浪漫主义运动中钢琴小品的美学价值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4 期 |
钱永利 |
巴赫“赋格”的随想——纪念巴赫逝世 250 周年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5 期 |
李红云 |
一道有“音响”与“政治”共同编织的“风景线——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与诺诺的创作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9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