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青 |
“末日”所昭示的未来与永世——梅西安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摘要) |
音乐学习与研究 |
1998 年 3 期 |
张 培 |
论格拉祖夫的小提琴协奏曲结构 |
音乐探索 |
1998 年 3 期 |
彭 鹏 |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
艺 苑 |
1998 年 3 期 |
杨燕迪 |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写在普契尼诞辰 140 周年之际 |
音乐艺术 |
1998 年 4 期 |
盛宗亮 |
巴托克与现代中国音乐 |
音乐艺术 |
1998 年 4 期 |
黄枕宇 |
具体音乐与舍费尔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8 年 4 期 |
陈越红 |
贝多芬创作的哲理分析 |
中国音乐学 |
1998 年 4 期 |
李 铮 |
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简析 |
交 响 |
1998 年 4 期 |
但功浦 |
对浪漫派钢琴音乐的反叛与变异——普罗柯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 |
音乐探索 |
1998 年 4 期 |
孙 博 |
“神性合一”的斯克里亚宾及他的和声手法 |
乐府新声 |
1998 年 4 期 |
蒋晓芮 |
美国最卓越的钢琴家爱德华·麦克道维尔(理查德·鲍伯原作,蒋晓芮编译) |
齐鲁艺苑 |
1998 年 4 期 |
王 伟 |
“旧”中有“新”的和弦结构——关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和声语言 |
黄 钟 |
1998 年增刊 |
范额伦 |
科雷利和他的小提琴作品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1 期 |
万 昭 |
柴科夫斯基的少年生活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二谈柴科夫斯基的生活、思想与创作 |
中国音乐学 |
1999 年 1 期 |
唯 民 |
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威尔第的歌剧艺术(上、下) |
音乐研究 |
1999 年 1 ~ 2 期 |
赵 君 |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基本特征 |
交 响 |
1999 年 1 期 |
何 平 |
科普兰“抽象音乐”时期的经历与创作(上、中、下)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1~3 期 |
万 昭 |
从柴科夫斯基童年、少年生活与创作的联系谈音乐作品的研究方法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2 期 |
杨汉丹 |
贝多芬钢琴小品的艺术特色 |
中国音乐学 |
1999 年 2 期 |
蔡 薇 |
里查德·瓦格纳歌剧改革研究 |
天 籁 |
1999 年 2 期 |
钱仁平 |
音乐是最好的证词——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音乐形象说到《见证》的真伪 |
交 响 |
1999 年 2 期 |
束 谦译 |
肖邦叙事曲(作品 23 号)波兰版的版本说明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2 期 |
田 安 |
谈谈肖邦的前奏曲 |
音乐学刊 |
1999 年 2 期 |
汤爱民 |
渴望、痛苦、忧郁的心曲——柴科夫斯基和他的艺术歌曲 |
音乐学刊 |
1999 年 2 期 |
罗毅编译 |
格拉斯与《伊太普》 |
音乐学刊 |
1999 年 2 期 |
阎宝林 |
科普兰使现代美国音乐走向世界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3 期 |
余少华 |
瓦格纳与 20 世纪 |
音乐学术信息 |
1999 年 3 期 |
倪 军 |
乔伦·克拉姆钢琴独奏作品的音乐特征 |
黄 钟 |
1999 年 3 期 |
李德隆 |
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卓越贡献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3 期 |
李晓乐 |
考维尔和凯奇在本世纪前半期对钢琴音乐的革新 |
音乐探索 |
1999 年 3 期 |
姜子文 |
浅谈德彪西与他的 24 首钢琴前奏曲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4 期 |
郝维亚 |
百年经典 世纪回眸——斯特拉文斯基与新古典主义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8 期 |
童 昕 |
时代先锋——勋伯格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9 期 |
陈言放 |
查尔斯·艾夫斯——美国前卫作曲家的先躯 |
人民音乐 |
1999 年 10 期 |
刘 诚 |
杰苏瓦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年 4 期 |
唯 民 |
钢琴诗人肖邦的波兰情结——纪念肖邦逝世 150 周年 |
音乐研究 |
1999 年 4 期 |
董德 君 |
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4 期 |
束 谦译 |
A 大调第三叙事曲(作品 47 )波兰版的版本说明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4 期 |
安鲁斯 |
独具匠心的钢琴大师——格伦胡尔德的演奏艺术 |
齐鲁艺苑 |
1999 年 4 期 |
毛慧 |
关于舒曼的几部声乐套曲的研究 |
天籁 |
2000 年 1 期 |
曹悦荪编译 |
亨德尔歌剧《塞尔斯》及其中名“绿树成荫”论述 |
天籁 |
2000 年 1 期 |
毛宇宽 |
骇人听闻的惨剧——柴可夫斯基死因考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1 期 |
冯力斌 |
眷顾 崇尚旋律的大师——贝利尼——兼析歌剧《诺尔玛》的艺术特色 |
交响 |
2000 年 1 期 |
白 君汉 |
客观的抒情与诗意的人生——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的使用 |
交响 |
2000 年 2 期 |
余志刚译 |
巴哈档案的国际追踪 (〖美〗萨拉·巴克瑟)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2 期 |
毛慧 |
谈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及伴奏 |
乐府新声 |
2000 年 2 期 |
丁相杰 |
一幅以律动美绘就的乡村风景画——谈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意境构想 |
齐鲁艺苑 |
2000 年 2 期 |
陈琼 |
论拉赫马尼诺夫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表现功能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2 期 |
李宁 |
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0 年 2 期 |
杨燕迪 |
科普兰研究的新启示——谈何平新著《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 |
中国音乐学 |
2000 年 3 期 |
阮弘 |
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 |
黄钟 |
2000 年 3 期 |
郝维亚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管乐器的交响》音乐分析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向民 |
鲁托斯拉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乐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胡郁青 刘嘉 |
肖邦音乐民族特征初探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3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