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篇 名 |
期 刊 |
期 数 |
|
|
|
|
桑 桐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连载 1 —— 14 ) |
音乐艺术 |
1996 年 1 ~ 1999 年 2 期 |
金 平译 |
美国作曲理论的发展: 1955 — 1995 (〖美〗塞弗琳·奈芙原作)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6 年 2 期 |
吴式锴 |
和声艺术发展史(一、二、三、四)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7 年 1 ~ 4 期 |
胡向阳 |
神秘和弦的形成过程 |
音乐探索 |
1997 年 2 期 |
王桂升 |
欧洲音乐调式发展史概述 |
齐鲁艺苑 |
1997 年 2 期 |
欧阳韫译 |
口传传统和音乐记谱法(〖美〗利奥·特莱特勒原作)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7 年 3 期 |
戴定澄 |
欧洲早期多声音乐中的和声观念与形态(上、下) |
音乐艺术 |
1998 年 3 ~ 4 期 |
杨新民 |
从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中探其和声语言神秘色彩的演化进程 |
音乐探索 |
1998 年 3 期 |
龚晓婷 |
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8 年 4 期 |
王 军 |
论西方音乐中调式音阶的发展脉络 |
交 响 |
1998 年 4 期 |
戴定澄 |
西方“新艺术风格”与 15 世纪上半叶多声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1 ~ 3 期 |
孙 博 |
主调旋律与复调旋律的思维方式和时代落差 |
乐府新声 |
1999 年 1 期 |
萧 冷 |
西方近现代音乐中多调性技法 |
音乐艺术 |
1999 年 3 期 |
马达 |
从四部名作看小提琴协奏曲中回旋曲式的历史演变 |
中国音乐学 |
2000 年 1 期 |
王自东 |
“复乐段”概念辨析 |
交响 |
2000 年 1 期 |
钱仁平 |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音乐语言与潜在标题性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1 期 |
印真 |
关于瓦格纳歌剧序曲中突破功能和声写法的思考 |
乐府新声 |
2000 年 1 期 |
朴英 |
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 (上、下) |
乐府新声 |
2000 年 1~2 期 |
陈鸿铎 |
马勒的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及其和声手法分析 |
音乐研究 |
2000 年 2 期 |
王自东 |
“复乐段”概念辨析 |
乐府新声 |
2000 年 3 期 |
缪天瑞 编译 |
《起曲和毕曲》——欧洲著名作曲家怎样处理乐曲的开始和终结 ( P ·谙正斯 原著) |
黄钟 |
2000 年 3 期 |
田耀农 |
中西乐学“调”的比较研究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何平 |
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和声技法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期 |
庄曜 |
《月迷彼埃罗》——表现主义音乐之表现 |
音乐艺术 |
2000 年 3 期 |
李复斌 |
关于“古典乐派”乐队编制的形成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4 期 |
何平 |
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调性处理原则及其管弦乐手法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0 年 4 期 |
姚恒路 |
现代节拍的若干组织形态及其表达方式 |
交响 |
2000 年 4 期 |
姚恒路 |
序列组织中的奏鸣原则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4 期 |
赵华强 |
泛音列漫谈 |
音乐探索 |
2000 年 4 期 |
董蓉 |
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现象(上、下) |
乐府新声 |
2000 年 4 期 ~2001 年 1 期 |
张庆阳 |
“非功能性”音响的历史意义——兼论德彪西、拉威尔、萨蒂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 |
人民音乐 |
2000 年 9 期 |
郭永厚 |
论舒曼歌曲的钢琴伴奏 |
天籁 |
2000 年增刊 |
徐劢 |
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艺术 |
天籁 |
2000 年增刊 |
张巍 |
论节奏的组织与结构——卡特《木管四重奏》练习曲 No.7 中节奏的分析与认识 |
音乐艺术 |
2001 年 1 期 |
张志海 |
空间立体化的思维——巴托克《小宇宙》调式呈式方式梳理 |
黄钟 |
2001 年 1 期 |
范建明 |
论和声的功能听辨 |
交响 |
2001 年 1 期 |
曹家韵 |
论奏鸣—交响套曲的末乐章 |
乐府新声 |
2001 年 1 期 |
徐孟东 |
现代帕萨卡里亚对位于和声形态(一、二) |
黄钟 |
2001 年 1~2 期 |
徐孟东 |
多元风格复合的现代帕萨卡里亚管弦乐织体形态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1 年 2 期 |
蒋存梅译蔡良玉校译 |
莫扎特作品中颤音的演奏〖奥〗保尔·巴杜拉—斯科达 |
中国音乐学 |
2001 年 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