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巴赫《赋格的艺术》 BWV1080 作于 1749 年至 1750 年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据说在未完成的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根据自己的姓名做成 B-A-C-H 四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对于作品的版本和演奏,一直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和争议。巴赫生前并未指定演奏该作品的乐器种类。有研究认为巴赫写作该作品时,以羽管键琴作为主导乐器。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有了键盘(包括羽管键琴、管风琴和现代钢琴)、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团等多种演奏形式。
1749 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 22 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 19 首,原因是 16 、 17 、 18 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 B-A-C-H4 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
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 1 .对位法第一, 4 声部赋格; 2 .对位法第二, 4 声部赋格; 3 .对位法第三, 4 声部赋格; 4 .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 5 .四声部赋格; 6 .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 7 .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 8 . 3 声部赋格; 9 . 12 度的 4 声部赋格; 10 . 10 度的 4 声部赋格; 11 . 4 声部赋格; 12 . 8 度卡农; 13 .反行的扩大卡农; 14 .在 3 度对位上的 10 度卡农; 15 .在 5 度对位上的 12 度赋格; 16 .对位法第十六, 4 声部赋格(正反两首); 17 . 3 声部赋格(正反两曲); 18 .两台古钢琴赋格(正反两首); 19 . 3 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 BACH4 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赋格的艺术》可算是一部为对位法立法的作品。其中包括 13 首对位曲、四首卡农和一首未完成的赋格。对位曲的复杂程度随编号而增加,使这部作品看上去像是一部详细的对位教科书。在其中,深奥的对位法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这部作品中见到 , 他把超越人类脑力极 妙技 , 处理得极为简单而鲜明 , 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 , 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 . 其中很多以 c 小调开头,到后来则像最棒的魔术师的戏法一样,以 d 小调结束。而这些,却只有最留心的听众的耳朵才能识破产生变化的那一瞬。借助调性的跳跃,可以无限重复音乐作品,直到他被所有音阶的音符都变形过为止。巴赫解释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王的荣耀在转调的同时不断升高。”最后一首赋格曲没有完成,在以他的名字“ B-A-C-H ”。因为在德语里, B 就是降 B 音, H 是 B 音……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谱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这么容易拼写,他是第一次写这样的赋格曲。人们认为这是 4 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但他去世了,没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这个忽然结束的让人惊讶的结尾……
单从乐谱上看,《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大段的炫技,但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决不能说是容易。事实上,对于乐器学习者来说,演奏和理解巴赫,即便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巴赫的作品需要饱满丰沛同时又有节制的音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快速演奏密集音符更高的要求。对于键盘乐器而言,演奏者既要顾及多个声部旋律线的精确进行,又要考虑到横向与纵向音符间的恰当平衡,从技术上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就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言,技术难度却是组建其伟大的环节之一。
恰当地表现或接近巴赫,这项工作就不是仅凭勤勉的学童和匠人所能完成的了。那些听来似乎平和亲切,然而却真正需要仰视的作品,包含着不加矫饰而难以企及的伟大。
巴赫的作品,并不像浪漫主义时期作品那样直接表达内心情感,而是通过理性的规整结构来表达音乐本身以至信仰。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恩赐,音乐就要歌颂上帝创造的和谐,以及和谐之中对上帝之光的仰望。音乐表达,就是要通过隐蔽的理性方式使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赋格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理性的严谨形式。按照康德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区分,人们在巴赫的音乐中,体验到更多的是崇高感。康德写道: " 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 " 《赋格的艺术》中,并没有激奋人心的戏剧性旋律,也没有庞大的配器和强烈的对比,然而只有在平和中,崇高感才能够得到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