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

(1966 —— 1976)

 
卞 萌
 
 

历时 10 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一场最为严重的民族灾难,全国大动乱使百业损失惨重。整个文化领域是“文革”这场灾难中的重灾区,文艺团体解散,学校被“造反派”占领、勒令停课,教授、专家被称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了“牛棚”。知识被贬低、业务道荒疏。十年动乱,使正在大步前进的中国钢琴艺术同国际先进水平拉开了距离。

 

一、“文革”初期——遭灾最重的上海

素有“中国钢琴发样地”和“中国钢琴家摇篮”之称的上海市,自 1966 年 6 月以后,接连有近 80 名音乐学院教职工被打入“牛棚”,受到迫害。对中国音乐事业建立了功勋的著名教授杨嘉仁、李翠贞、陆修棠和附中副校长程卓如、教师李少柏,在 8 、 9 两月间的残酷批斗中,不甘忍受人格的污辱和毒打,先后含冤而去。 李翠贞 教授的死,是中国钢琴艺术界的重大损失。她曾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应贺绿汀院长之聘来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任工作。她的教学注重技术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和作品风格,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钢琴家和教师,如林尔耀、王建中、李连亮、杨晏如、巢志珏、徐碧娜、盛一奇等。由于在“文革”时期她被狂热的造反派挂上“英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牌子示众,道残酷毒打,最后,她终于惨痛地写下了“我需要休息”的遗书离开我们。和李翠贞同命运的是上海乐团钢琴演奏员顾圣婴。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但“四人帮”策动的 1967 年的“一月风暴”,“上音”开始了对她迫害的三步曲:首先是被打成“走资派包庇重用的修正主义分子”,接着是琴谱、唱片、日记和纪念品全部被抄走,第三是拉上台批斗。她被强迫下跪,被打耳光,一天晚上她与母亲、弟弟三人抱头饮泣,一家含恨离世。在全国“清理阶级队伍”、“清查五一六分子”的运动中,上海音乐学院有 10 人被迫害致死,其中有著名钢琴教授范继森。中国的钢琴家们在受难,有的当了放牧的羊倌、猪倌,有的被强迫种地劳动……钢琴声在中华大地上消逝了,整个乐坛一片萧条。博聪的父母家中被红卫兵搜查,抄走了所有与外国相关的东西并砸坏了钢琴。从那之后,傅聪写给家里的信就没有回音。 1966 年 9 月,他的父母含冤自杀。一些欧洲出版商想出版傅雷的那些涉及范围广泛的信件,但傅聪拒绝了,他不想让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件被“商人”所利用。

 

二、“文革”中期——寻找出路

在一段时间里,钢琴文化被残酷无情地约束、限制和扼杀,钢琴被当成废品处理或者查封充公。当时中央乐团的钢琴独奏演员段承宗,这位国际大赛获奖者、中国当时可数的几个著名青年钢琴家之一,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那钢琴艺术受到无情排挤的日子里,在乐团甚至家中都不允许弹西洋作品。凭着对键盘的记忆和内心听觉,段承宗在房里的桌上看谱默练他喜爱的欧洲钢琴乐曲。他对钢琴被赶下中国演奏舞台感到非常痛苦,决心要为钢琴找出路。经过苦苦思索,他想出了独特的方式——把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上去,弹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他在成千上万人面前夜以继日地弹奏,这已是 60 年代末期。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艺术的生存,他又将京剧曲调和钢琴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进行演奏创作,竟写成了几首京剧唱腔的钢琴小曲。在一些歌唱家们的支持下,他把历来由民乐队伴奏的京剧传统表演风格、移植到钢琴上来,尝试的结果,竞发现能使钢琴与中国的古典戏曲艺术融化合一,且具有新的韵味和美学价值。试演后,这种钢琴演奏与歌唱家合作的“钢琴伴唱京剧”的艺术品种,被当局认可。于是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被允许公演,深受大众欢迎并被拍成电影,传遍全中国。接着,段承宗和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等人于 1969 年 12 月又集体完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改编,井由殷承宗担任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于 1970 年 5 月首演于北京。钢琴协奏曲不仅保留了原《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容,而且运用钢琴技巧和协奏曲的手法,使原来的内容得以充分展开,在音响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中国钢琴艺术创作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三、“文革”后期从批判“文艺黑线”回潮到“复课”

音乐院校虽然由四人帮控制的国务院文化组策划“以复课闹革命”名义,于 70 年代初先后成立北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和上海“五七音乐训练班”,但仍然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强调以社会为课堂,频繁地去工厂、农村开门办学,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四人帮”订着“把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招牌,推行极左的文艺与教育路线,强调招生要以苦大仇深的工农兵子女为主,教学要以革命样板戏为主要教材;声称教学要发挥工农兵学员的“上、管、改”作用。钢琴专业的学生,多数是由农村和工厂基层推荐而来,没有专业学习条件和基础,有人还主张钢琴教学不需要系统的技术训练,不准许用外国练习曲和一切外国乐曲,教师只能用改编的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唱段作为教材,而许多著名钢琴家仍被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教学工作进行得十分艰难。加之由于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在文革开始时就受到批判,在后期也不允许他们自由创作新的钢琴曲。这些,都无疑推迟了中国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

 

四、“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及其代表作品分析

由于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被推上当时音乐舞台,文革后期,“钢琴改编曲”这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被允许生存下来,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唯一形式,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钢琴改编曲。较著名的改编曲主要有:

(1) 以古典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 ( 黎英海 ) 、《二泉映月》 ( 储望华 ) 、《乎湖秋月》 ( 陈培勋 ) 、《十面埋伏》 ( 段承宗 ) 、《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 ( 王建中 ) 等曲;

(2) 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改编的钢琴曲:《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 ) 和《浏阳河》 ( 王建中 ) 、《序曲和舞曲》 ( 黄安伦 ) 、《松花江上》 ( 崔世光 ) 、《红星闪闪放光彩》和《南海小哨兵》 ( 储望华 )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和《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 ( 周广仁 ) 、《北风吹》 ( 殷承宗 ) 。

此外,还有杜鸣心改编的舞剧音乐《红色娘子军》钢琴组曲,倪洪进改编的钢琴《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赵晓生的《音乐会练习曲六首》等等。

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演奏效果也极突出,是受群众普遍欢迎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也是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已达到新水乎的明证。现简析此中的两首代表作:《百鸟朝凤》与《夕阳萧鼓》。

钢琴曲《百鸟朝凤》是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同名民间陨呐曲改编而成的。王建中 1933 年 9 月出生于上海市一个音乐世家,家中的音乐气氛使他自小就接触到西方音乐,幼年就开始学习钢琴,在上海“音专”求学时,随名教授李翠贞学钢琴,桑桐是他的理论作曲导师。他的钢琴作品,包括已出版的《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梅花三弄》、《百鸟朝凤》、《诙谐曲》、《大路歌》、《浏阳河》及尚未出版的《小奏鸣曲》、《变赛曲》、《钢琴组曲》……等,多数是取材于民间音乐,对钢琴的性能与表现手法发挥得恰到好处,且弹起来很顺手,钢琴家们都乐于演奏,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更深得广大听众的喜爱。

唢呐曲《百鸟朝凤》是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优秀民间传统乐曲,描绘的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场景:山间小路上,来了一队娶亲队伍,唢呐手在队前领奏引路,后面紧跟着伴奏的小乐队,最后是四人拾着新娘乘坐的花轿,热热闹闹的朗新郎家走去。原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引入入胜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色。钢琴改编曲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色,运用钢琴的倚音、颤音、琶音、泛音、刮奏等手法模仿鸟鸣和自然界的音响色彩效果,原曲曲式是中国独特的带前奏与尾声的 AB 循环体结构,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改编后,钢琴曲共分五段,中间插以三处自由节奏的鸟鸣声和蝉鸣声。技巧华丽。全曲结构图示如下:

小节

段落

速度

1 —— 28

1

60

29 —— 87

2

120

88 —— 133

鸟鸣声( I )

自由

134 —— 173

3

120

174 —— 186

鸟鸣声( II )

自由

187 —— 232

4

60 …… 132

233

蝉鸣声

自由节奏

234 —— 293

5

120

在第一段优美如歌的前要中,作曲家采用了民族乐器经的四、五度特性交替和音,唢呐在晚亮的高音区赛藩欢快的旋律,富于逗人的情趣,而小乐队在每句独奏旋律之后,以较弱的音响在中声部重复唢呐旋律,形成一强一弱、一高一低相继出现的三次反复交替。

序号

小节数

句式性质

音区位置

力度要求

第一乐句

1 — 8

独 奏

高音区

f

第二乐句

9 一 12

乐队伴奏

中音区

p

第三乐句

13 — 16

独 奏

高音区

mf

第四乐句

17 — 20

乐队伴奏

中音区

p

第五乐句

21 — 24

独 奏

高音区

f

第六乐句

25 — 28

乐队伴奏

中音区

p

对于演奏者来说,第一段的困难在于句子多次结束在“ E ”音 ( 第 2 、 4 、 8 、 12 、 16 、 20 、 24 、 28 小节 ) ,绝不能——律使用同—种触键法去弹,而每次必须给予“ E ”以新的意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第 16 与 24 小节的平行四度。在第 22 与 26 小节里,作曲家采用了小二度装饰音,达到一种唢呐上的微分音效果,非常有趣。

杨晏如 ( 钢琴家、作曲家的妻子 ) 解释说:“乐曲第二段音乐取材于豫剧”。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音乐直接地表现了北方人性格特点:直率、友爱。在他们的语言音调中,有明显的独特的语调重音,作曲家所用的“重音记号”或切分音,即记录了北方语言中的声调重音。

这里提及一下不少的中国钢琴曲里所具有的两个民族特点:第一,与戏曲的联系。中国是戏曲大国,有 300 多个地方剧种,每个剧种拥有各自独特的唱腔,只要通过唱腔,我们就能辨别每个剧种。如若没有固定的特性唱腔,就不可能有传统戏曲,所以说:“唱腔是中国戏曲的生命”。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源泉之一。第二,毫无疑问,中国钢琴音乐深受汉语语言的影响。汉语中一字可以多读,而具有音乐性的“四声”语调更影响到词意,根据声调的变化,促使词汇产生不同的意义。特别在地方方言语调中广还有多于或少于“四声”的。更为特殊的是:一个汉字的发声,常常包含二三个甚至四个发声阶段,这就形成了中国音乐尤其是戏曲唱腔中非常强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现象,它同样也影响到器乐音乐曲创作。正如学者梁铭越所说的:“音乐中有语言的逻辑,语言中有音乐的逻辑。”'假如说到中国音乐中的语调和句法,必须注意到,它是建立在无数个短句 ( 即语调 ) 上的,因此,演奏时不仅要注意大句子的气息,还要注意每个音乐和各音之间微妙的关系。从 88 小节起,音乐再现了鸟鸣声,开始听到的是两个布谷鸟的叫声 (92 — 106 小节 ) ,然后是野鸡 (107 一 114 小节 ) 、黄鹏 (174 — 186 小节 ) 、蝉 (233 小节 ) 和其他各种鸟鸣的混合音响。这不是简单的模拟声的再现,而是惊人的表演艺术。在欧洲音乐中,为了达到戏剧性的高潮,常常使用增加音量、力度或加厚和声的手法。而钢琴曲《百鸟朝风》的第五段 ( 高潮段 ) 中,则用了多次的同音重复,这是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一种造成高潮的手法:在平静中达到力度高潮。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在 1972 年根据古典名曲改编而成的。而作为琵琶曲的《夕阳箫鼓》,最初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音乐塑造了中国南方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景。钢琴改编曲以五声商调为基础,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在变奏中又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并对曲式结构作了一些精减。在钢琴表现手法上,吸收了中国的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四、五度的空泛和声及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特点,以旋律自身引伸出一个纯净、美妙的乐音世界,以田园诗般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改编后的钢琴曲共分 11 段,包括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全曲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构成的变奏体结构。每段虽无原曲的小标题,但保留了原曲鲜明的形象思路。

第一段 ( 引子——“江楼钟鼓” ) 用散板形式写成,先是似从远方传来的由疏而密、自然起伏的同音反复奏出的鼓声;第 2 小节中的琶音,像是江面上一闪而过的光波;主题核心动机出现在第 3 小节,就像是民族乐队的合奏;第 4 、 5 小节带下行装饰音的数声箫声 ( 在不同八度上的 G 音 ) 和紧接着的华彩音型,把人们带入了中国南方大自然的景色中:晚霞映照天际,大地被傍晚的雾气笼罩,听得见远处江面水波在荡漾和砰砰拍岸的声响,使人也联想起中国箫鼓、筝、琵琶……的同时奏响。

第二段 ( 主题——“临水斜阳” ) 中庸的行板,旋律很抒情。它由第 3 小节的核心动机 ( 五个音 ) 作五声音阶式的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来,且其乐句发展采用了中国民间传统旋法“连环扣”,即各邻句问前句的尾音与后句首音,全部用同音承递手法,并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唱出动人的船歌,其旋律的逻辑重音正好符合中国的五言、七言诗,钢琴织体使用支声写作手法。

第三至十段为八个变奏。除第七变奏无结尾而直接进入第八变奏外,其余的每首变奏以各具个性的表现手法自由开始,而都以一个相同的“固定终止”结尾 ( 即在:第 18 — 20 、 3l 一 33 、 54 — 55 、 68 — 70 、 95 — 99 、 130 — 132 、 148 — 152 、 251 — 252 和 261 —— 265 小节共 9 处 ) 。

第三段 ( 变奏——“月上东山” ) 中板,江清月白。主题核心移高了四度,并且稍稍加厚了钢琴支声织体。在高音区清晰地闪烁,触键,第 33 — 34 小节处要用坚挺的手指尖触健,像是琵琶上奏出的滚拂音 ( 震音 ) 。紧接着是第四段 ( 变奏二——“风回曲水” ) ,江风吹拂,流水回荡。左手模拟筝的流动的琶音,似潺潺流水,第 49 — 51 小节的三度、四度和音是独特的经的和声;而第 56 — 57 小节的 A 长颤音使音乐巧妙地过渡到了第五段 ( 变奏三——“花影层台” ) 这段的调性又翻高了五度,前半部分运用民间“起平落”结构手法进行自由节奏的变奏,快疾玲珑的旋律犹如浪花飞溅的流水,曲折环流,真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状,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居易《琵琶行》中的著名诗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弹奏时用干净利落的触键在高音区奏出明亮的旋律,踏板通常在虚线处换,使之获得光彩闪烁的声音效果。左手琶音像是在琵琶上定弦,要求音色均匀而从容流畅。第 62 — 70 小节 (Piu mosso 起 ) 形成全曲第一次高潮, sostenuto 处双手的触键要稳重深沉,如同民乐队强劲的重奏。承前接后的第 71 小节似古琴弹出的沉长的空泛五度低音音响,虽然犹如《琵琶行》诗中“凝绝不通声暂歇”,但那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并预示了新的段落的开始。接着,第六段 ( 变奏四——“水深云际” ) 是敦厚、朴实的馒板,与前几段在音区、节奏、力度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化:中低音区出现了浑厚低沉的新旋律,气息悠长,空泛五度的低音像是晚问空中飘荡的钟声,江面浊浪推拥,连绵起伏,水鸟一会儿在云际呜叫、翱翔,一会儿在浪花里自由嬉闹,充满生机。以“连环扣”旋法写成的全新的旋律出现在“渔舟唱晚”段落 ( 即第七段、变奏五 ) 。这段小快板每句第 3 小节开头有一个用左手跳奏的似高音“木鱼”的清脆的敲击音,给乐曲倍添了生动的幽默感。而每句每 4 小节的波浪形琶音,增添了乐曲欢乐的气氛。第八段 ( 变奏六——回澜拍岸 ) ,速度慢起而渐渐加快,然后又“拉宽”放侣至中速,清晰的脉冲性的短促节奏,使乐句富有动力,坚强浑厚中带有潇洒自如。紫接其后的是两段均为慢起渐快的竞技曲——表现月光下水仙女之舞的第九段 ( 变奏七 ) “桡鸣远濑”和上行模进的充满奋进精神的第十段“欸乃归舟” ( 变奏八 ) ,其音乐酷似《琵琶行》诗中的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变奏八的后半部分,经过高八度及高两个八度的加快重复的推动,出现了放宽节奏的主题核心,其上声部密集的五声音阶的音响色块使织体加厚,并促成乐曲在转入主题的简化再现中达到激动的全曲高潮。随后,又使欢腾的箫鼓、桨声和歌声慢慢安静下来,进入了恬静的尾声 ( 第十一段 ) ——优雅的“临江晚眺”,全曲在宁静中缓缓结束。

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钢琴曲《夕阳箫鼓》,以它浓郁的民族风韵、清新淡雅的格调、田园诗般的意境及独特的音响,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别具一格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它已成为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殷承宗、李其芳……等许多中国钢琴演奏家的保留曲目,并在世界各地历次演奏中广受欢迎。

“文革”后期,中国作曲家成功地将一些著名的传统民族、比间器乐曲,改编成出色的钢琴曲,其通过精巧的钢琴表演技法所表现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深为钢琴界和广大国内外听众所喜爱,这事实充分表明:外来乐器钢琴,不但能够很好胜任对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的表现,而且其表现手法的适应力和潜力很大,其前景令人鼓舞。无疑,这将促使中国钢琴作曲家们为创作进入世界钢琴乐坛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新作品而建树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