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及其钢琴教育
1927 年,在军阀混战国将不国的日子里,蔡元培被军政府免去了教育总长职务,萧友梅领导的上述三个音乐教育机构被迫停办。但刚上任的南京政府大学校长蔡元培,毅然于这年的 11 月 27 日,再次支持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它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决定在上海创办音乐学院是十分明智的,因为当时上海是中外著名音乐家荟萃的城市,又有“远东第一”的管弦乐队,富有音乐师资和办学的基础。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初设声乐、钢琴、作曲和小提琴四个系,钢琴教师是留美回国的王瑞姻与李思科两人。由于当时的南京政府轻视音乐教育,非但经常扣减或不发音乐院的教育经费,而且在第二年还把“音乐院”降格为“音乐专科学校”。两位钢琴教师也在当时因支持闹学潮而被解聘,致使钢琴专业没法开课。但是困难并没有动摇萧友梅创业的坚定信念,他把政府拨给他买小轿车 ( 供他个人使用 ) 的经费,用来买了一台“ IBACH ”牌大三角钢琴,尽管自 1929 年起学校经费被大幅度削减,而萧友梅恰于该年 9 月毅然以校长名义,高薪特聘俄籍钢琴家查哈 罗夫 教授主持音专的钢琴教学工作,这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
鲍里斯·查哈罗夫是俄罗斯最早的钢琴学派创始人安娜,叶西波挂的学生,是普罗柯菲耶夫的同窗好友, ( 普罗柯菲耶夫曾把自己的作品《 C 大调前奏曲》献给他 ) 。后又随戈多夫斯基学过一段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查哈罗夫在举办音乐会的同时,任教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 ( 即现在的圣·被得堡音乐学院 ) 钢琴系 7 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其妻是小提琴家西西里亚·汉森 ( 彼得堡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家奥尔的学生 ) , 20 年代末,夫妻两人作环球旅行演出,到日本时因婚变而分手,查哈罗夫一人到上海暂住。其时适逢上海国立音专正缺钢琴教师,萧友梅校长亲自多次请他任教。初时,他态度傲慢,以冷言蔑视的口吻说:“中国钢琴学生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儿,用得着我去给他们上课吗 ? ”后来因 萧 先生“三顾茅庐”,以诚相待,他终于被感动而应聘,担任音专钢琴科主 任 教授。 萧 先生允诺他只教 7 个学生,月薪 400 银元,高于其他教 12 个学生的教师工资的两倍。
众所周知,叶西波娃的学生,很乐意到世界各地,帮助发展当地的钢琴艺术,特别是在中国。查哈罗夫在自己的音乐会上,给中国听众演奏介绍了许多经典性钢琴文献,还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协奏曲和舒曼、肖邦、格里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及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派作品,带到音专的钢琴课教学中去。 1933 年,查哈罗夫与梅·帕契领导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在上海演奏了刚出版的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此曲完成于 1926 年,由作者在 1927 年第一次演奏,而此曲被编入音乐会曲目则延时很晚,在中国演出此曲,查哈罗夫是第一个也是以后很长时间唯一的演奏者。查哈罗夫作为钢琴家拥有很高的威望,他曾与杰出的小提琴家雅·海菲兹在中国同台演出。
对于查哈罗夫的演奏的评价,根据同时代人的回忆,说法不一。亨利·涅高兹认为他是一个很干很冷的钢琴家,而 吴乐懿 先生则称他为非常热情的人和音乐家。无论是演奏,还是在课堂上的举止行为,都表现得很直率,对回课不好的学生他要无情地批评,而对努力的学生则奖赏。客观地评价查哈罗夫的演奏,现在已属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已无法找到他的演奏录音。
查哈罗夫的教学法并不是新的,而是重复了很多为叶西波娃所领会的东西。对于弹奏技术,他使用哈农练指法和车尔尼 299 号与 740 号作品中的练习曲。他非常注重手指技术,对于手型,他建议“感觉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个鸡蛋那样的”。但他也说过:“假如你愿意的话——可以把手掌翻过来弹”。
正是查哈罗夫,使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专的钢琴水平,由当初弹小奏鸣曲、钢琴小品的初极、中级程度,迅速向高水准的演奏艺术发展。查哈罗夫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并大胆地给他们以复杂的演奏任务。为此,使音专的其他教师大受鼓舞,也都勇于尝试以经典名作为教材,从而使 30 年代的上海音专钢琴学生们得以在专业水平上都有所突破,迅速脱颖而出。他们已经能演奏巴赫的多声部赋格曲,莫扎持、贝多芬、舒曼、肖邦、李斯特、格里格、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作曲家的经典独奏名作和一些钢琴协奏曲,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一次突破性飞跃。查哈罗夫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他把中国原来处于较低水平的钢琴演奏和教学,迅速推进到了合乎当时世界高等专业钢琴教学和艺术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线上。他教学中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国老一辈钢琴家们都尊他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的宗师,由此形成了“上海钢琴学派”。该学派杰出的代表,首先应该列出查哈罗夫的学生: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和杰出的钢琴家李翠贞——能背奏出贝多芬 32 首钢琴奏鸣曲的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钢琴系主任。查哈罗夫的另一位学生丁善德,于 1935 年 5 月 11 日在上海举行了毕业独奏音乐会,曲目如下:
(1)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 作品 27 之 2)
(2)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3) 韦 伯:《邀舞》
(4) 格里格:《 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5) 肖 邦: f 小调练习曲 ( 作品 10 之 4)
(6) 肖 邦:波兰舞曲 ( 作品 53)
(7) 贺绿汀:《摇篮曲》、《牧童短笛》
(8) 齐尔品:小品二首
(9)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
音乐会在有 700 个座位的新亚大酒店举行,听众来了很多,因此许多人只好挤在走廊上听。当时的上海各大报纸都作了报导。这是中国钢琴艺术史上第一次由中国钢琴家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在查哈罗夫主持的上海音专钢琴系,先后陆续应聘来工作的外 籍钢琴 教授还有:阿克萨可夫、皮得罗娃、拉扎列夫和列维定等。他们都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系阿·西洛蒂教授的学生,是受查哈罗夫的影响和吸引应聘到音专任教的。所以这些教授与查哈罗夫在专业上行驰的是同一轨道,他们的教学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例如,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科,每年都要进行专业技术考查,曲目包括哈农钢琴练指法、音阶、琶音、双音音阶、八度音音阶等基本技术。拉扎列夫的学生、上音附中钢琴教师 刘爱贤 先生认为:“音阶和琶音是钢琴家每天必须的维生素”。
上海音专创办的头 10 年,既是艰苦创业的 10 年,又是教学成绩卓著的 10 年。依据当 时萧友梅 先生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整构思,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和中国的未来,注意对学生从音乐内容到形式、从音乐表现的精神思想、情绪到技术手段,都进行了全面的训练。教师们都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专业教学与科研。并以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教风对待学生,学生们则都坚持勤学苦练和发挥学习的创造精神。这种教学相长和踏实苦干的学风,经过后来反复的锤炼而形成为该校的优良传统,中国的第一代钢琴 家和 教授们就在这里培养出来。例如:李献敏、丁善德、李翠贞、吴乐懿、易开基、张凭伟、马思苏、黄廷贵、李惠芳、范继森等,他们在较短时间的正规训练里,迅速达到了较高的演奏水平,并都成为这一时期国内有影响的钢琴演奏家 ( 有的还灌录有唱片 ) 。在他们身上,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音乐才能的民族,也是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