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37 一— 1949 年期间的钢琴曲创作
这一时期钢琴曲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水平却相当高。例如陆华柏于 1946 年作的钢琴独奏曲《浔阳古调》和 1948 年作的《农作舞变奏曲》,前者有一种古朴的民族音韵与格调,而后者则流露出中国人的一种勤劳、乐观的朴实情感与品性。而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的翟维,则于 1946 年写作了一首富于乡土生活气息的钢琴独奏曲《花鼓》。优美欢快的民间旋律、朴素的和声与单纯而有活力的钢琴织体结合得自然而流畅,并且富于时代精神:这种写法,为后来表现新时代风貌的钢琴曲的创作,树立了风格上的典范。正在上海音专学习的青年作曲家桑桐,出于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爱好,于 1947 年写出了中国国内音乐创作史上最早的先锋派作品——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此曲以民歌为素材,在保留原旋律骨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发展,和声上完全摆脱了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而充分使用了四度、三全音和七度结合为主的不协和和声音程,艺术效果深沉而强烈,是个国钢琴曲创作全新的尝试。
钢琴家丁善德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 1929 年入上海音专学习时,先后随李恩科与查哈罗夫学钢琴,又随朱英学琵琶,随黄自学配器法和作曲法。众所周知,这种多方面的才能和学识的锤炼,对音乐家的造就,其意义是多么的重要。确实,这在后来当他跟 B ·弗兰克尔学习作曲时得到了体现。 B ·弗兰克尔 (1897 — 1983) 是杰出的德国作曲家和教师。他之所以来中国,是因为法西斯在德国掌权后开始迫害犹太人。由于当时许多国家限制侨民进入,而只有上海不需要签证就能入境,所以很多犹太侨民 ( 包括音乐家 ) 纷纷来到中国,客观上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弗兰克尔指导下,丁善德写了自己最早的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 (1945) 和 E 大调奏鸣曲 (1946) 。 1947 年夏天,弗兰克尔去美国,丁善德则去了巴黎。自 1947 — 1949 年间,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先后跟奥班 (T . Aubin) 、加隆 (N . Gallon) 和布朗热 (N . Boulanger) 学习,并在这期间先后写了两首钢琴作品:《三首序曲》.和完成于 1948 年春天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布朗热曾教出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从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可以看到这个学派的高水平的作曲技法。在这非常简洁的乐曲中,室内乐的手法达到了惊人的色彩效果。主题旋律取材于四川省的《藏族弦子舞曲》,变奏中透明的织体,使人想起优美的苏州刺绣;令人神往的装饰唤起人对法国古钢琴作品的联想。第一变奏有两条线:上部是歌唱,中部是回声,下方是背景。第二变奏非常艺术地在左手呈示主题,而在高音部作了加花装饰。第三变奏如同江南丝竹中的民乐重奏:有笛子、笆、二胡、琵琶、三弦和扬琴。第四变奏塑造了在水面上吹过的冷风。第五变奏是愉快地歌唱的快速圆舞曲。由于内容及钢琴织体的特色,这首作品也可在古钢琴上演奏。它是最早的中国钢琴变奏曲之一。 (1949 年 4 月作者亲自演奏于巴黎的电台, 1950 年出版于上海。 )
值得注意的是于 1938 年从日本回到祖国来的台湾籍著名作曲家江文也,在这一时期他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他在研究祖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古代传统音乐宝库的过程中,好像找到了音乐的根并被深深吸引而激发出热爱之情。他对自己过去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追求作了反省,从而恍然大悟,立即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沉迷,转而用中国五声调式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他于 1938 年作的 10 首北京素描《北京万华集》 (Op . 22) 、 1940 年作的《小奏鸣曲》 (Op.3l) 和 1943 年作的《钢琴叙事诗:“浔得阳月夜”》这 3 部钢琴作品,就是这一阶段他返归五声调式风格的证明。他的这种不同一般的风格转变和对五声调式体系的执着追求,显示出他在中、西音乐比较中,已悟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宝贵和伟大之处。他也认为中国音乐有不少缺点;但他说:“也是为了这些缺点使我更爱惜中国音乐,我宁可否定我过去半生所追究底那精密的西欧音乐理论,来保持这宝贵的缺点,来创造这宝贵的缺点……中国音乐好伤是一片失去了的大陆,正等待着我们去探险。”虽然他作于这一阶段的三部钢琴作品,对五声性创作手法的运用还较简易朴素,在五声写作技法上尚属初级阶段,但他那种决心继承、发展自己民族音乐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而更令我国后世音乐家们深思和探讨。 |